寧夏強化六項舉措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和教育部黨組教育脫貧有關部署,按照“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工作要求,高點謀劃、高位推動,從工作機制、控輟保學、教育質量、學生資助、教師隊伍、升學就業等六個方面下功夫,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建機制,夯實教育扶貧工作基礎。2016年以來,以《寧夏教育精準扶貧“十三五”行動方案》為基礎,建立并完善16項配套政策,形成“1+16”教育扶貧政策制度體系。建立教育廳領導干部定點聯系、區市縣鄉校五級聯動、城鄉學校結對幫扶三個工作機制,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建檔立卡貧困畢業生就業幫扶、特困兒童溫馨關愛三套幫扶體系,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攻堅、職業教育技能富民、鄉村教師素質提升等10個專項行動,分層分級構筑教育扶貧工作網絡,形成了橫向上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口徑”,縱向上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到教師、到學生的“全方位”教育脫貧攻堅工作格局。
抓重點,加強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守牢義務教育有保障底線,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建立鄉鎮干部包動員保入學率、學校包管理保鞏固率、教師包教學保合格率“三包三保”控輟制度。深入推進黨政管、部門清、鄉村找、學校保、家長防的“五位一體”防控措施,嚴格落實動態監測、督導檢查、監督考核和責任追究等四項工作機制。組織開展控輟保學“銷號清零”“千名教師走萬家”和“復學學生溫馨關愛”三大行動,對失輟學學生進行地毯式排查,一生一策制定勸返方案,針對厭學、家庭變故、觀念落后等不同輟學原因,通過講道理、講政策、運用法律等措施,一生一策精準勸返。兩年來,勸返輟學學生1.1萬余名,努力實現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促公平,提升貧困地區教育質量。堅持把共享發展、均衡發展作為著力點,實施西海固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攻堅計劃,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近53億元,為貧困地區建設540所幼兒園,基本實現常住人口1500人以上貧困村學前教育資源全覆蓋;完成1300多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任務,農村學校全部結束了火爐取暖和土操場上體育課的歷史,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支持24所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提升辦學水平;為所有農村中小學校接通寬帶網絡,配備數字化教學設備,推進百人以下小規模學校“一托二”在線課堂全覆蓋,讓貧困地區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2018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為全國第12、西部第1個整體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的省份。
兜底線,落實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在執行好國家學生資助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精準資助力度,對學前教育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按每生每年2400元標準免除保教費、補助伙食費;對在區內高職學院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按每生每年4200元標準減免學費。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公共財政資金近20億元,資助學生134萬余人次。為緩解多子女貧困家庭就學壓力,積極爭取7億余元社會資金捐資助學,累計資助28萬人次,全力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
抓關鍵,加強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認真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將鄉村教師補貼發放范圍擴大至所有縣區,標準由最初人均不足200元提高到500元。加大貧困地區師資補充力度,精準測算、按需補充,2016年以來,為貧困地區補充特崗教師近2000人,通過實施地方公費師范生培養計劃,為農村中小學校定向培養“一專多能”及緊缺學科教師1750人。實行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計劃,實現了教師培訓全覆蓋。
尋突破,促進貧困學生升學就業。實施技能富民計劃,為9個貧困縣各建設了1所職業學校;安排區屬國家級示范高職學院、重點中職學校與貧困縣職業學校開展“1+1+1”結對幫扶;建立了閩寧、寧津職業教育協作機制,推進東西部合作辦學聯合招生;鼓勵職業院校面向貧困地區、貧困家庭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將“兩后生”全部納入培訓范圍,累計培養培訓農村實用技術人才68萬人次,增強“造血”能力。建立高職招生教育扶貧專項計劃,為貧困學生量身訂制招生政策,三年來共有3500余名貧困家庭學生通過專項計劃進入區內優質高職學院就讀,有效拓寬貧困生升學通道。開展貧困畢業生就業幫扶,建立從入學到就業全程幫扶體系,通過個性化就業指導、征集貧困生就業專崗、優先推薦就業等方式,幫助貧困生積極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