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美國常春藤名校申請失敗原因分析
近年來,藤校整體錄取率一直走低。常春藤在中國大陸的錄取率不到5%?!中國學生擠進美國常青藤的競爭,激烈到什么程度呢?《經濟學人》早先有一篇文章,指出去年約有4萬中國學生申請美國大學,這數據包含所有在美國讀高中,國內國際學習,體制內學校,拿中國境內護照的總人數。其中,只有200人進了常青藤(錄取率0.5%)。
留學通解讀:爬藤失敗原因大揭秘
(1)精心的包裝,卻成了致命的硬傷
中國家長碰到美國招生官,抓著人家就問,“我們家孩子考多少分能上哈佛?”他們的回答也如出一轍,“分數,其實并不重要。”聽完這句話,有的家長直接就木訥了,也有的家長給予善意的微笑,心里想,“老外說話真不實在。”
其實,雙方都沒有錯,是中美思維差異做得怪。美國人說話偏學術范兒,中國家長覺得不實在,大伙兒愛聽落地的講法,第一,說出概念,第二,給出數據,第三,拿案例證實。
(2)提升學術能力/IQ (占比50%~70%)
中國家長理解的學術能力,最常見的誤區:
第一,家長完全不知道孩子的學術能力。簡單測試一下,請您三秒鐘內告訴我,您孩子的學術興趣是什么?倒計時,3,2,1。我相信很多家長是說不出來的。
第二,不僅是家長,有時候孩子都不知道學術興趣是何物?同樣的問題,遇到過兩個有意思的回答。一個女孩告訴我,我的學術興趣是: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各位,這是學科,這不是學術興趣。學術興趣是指,在學校和家長約束之外,孩子愿意無限制花時間鉆研的事情。
另一個男孩回答我,“我的學術興趣是打游戲。”的確有孩子因為打游戲,打到了美國TOP20內伯克利大學,他打游戲打到覺得游戲太慢了,自己拿程序寫了一個游戲,架了一個服務器,這叫打游戲打出水平了。
美國的精英教育是,大學前兩年一般是通識教育,讓學生嘗試各種領域。學生可以自發的探索自己的學術興趣,再去不斷去深挖,激發出自身的能量并且可持續發展,最終在學術領域里取得一番成就,這是赴美留學的好處之一。
(3)培養領導力及影響力/EQ (占比20%~30%)
領導能力在中國最常見的兩個問題:
問題一:扎堆現象
即為申請做得活動都像是標準化流水線做出來的。比如 模聯,植樹,敬老院,支教,北極科考、非洲保護野生動物。估計九成的家長讀完都會“中招“的感覺。
問題二:家長包辦
大多時候,學校在乎的并不是活動的主題,而是學生在活動中展現的思考方式。簡而言之,活動和規格并不重要,挖掘做活動中的價值以及做事情的影響力才是關鍵。
(4)培養思維模式/ID (占比10%~20%)
中國式培養思維的問題,是填鴨式教育導致缺乏批判性思維。大多數人的申請,是以終為始。科學的實現路徑也要按照終極目標的時間倒推及目標的難度做切分。而學生赴美申請的三大門檻:首當其沖需邁過學校,標化,GPA這一門檻,這是硬實力的表現。具體硬實力后,課外活動和文書軟實力將會發揮巨大作用,軟硬實力相互促進。
留學通建議:美國名校競爭日益激烈,在學校、GPA、標化考試上,招生官很難區分學生的差異,這時候,就是軟實力發揮作用的時候了。在眾多活動資源當中,活動的選擇一定要以“質”為核心,并不是量多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