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留學的5大底層邏輯,你屬于哪一種?附人群占比
選擇留學的底層邏輯一共有五種,今天出國留學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選擇留學的5大底層邏輯,你屬于哪一種?附人群占比,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話,歡迎點擊出國留學網。
選擇留學的5大底層邏輯及人群占比
學歷導向:Certificate Orientation
人群占比:≥ 80%
求職導向:Career Orientation
人群占比:60% ~ 70%
移民導向:Immigration Orientation
人群占比:45% ~ 55%
興趣導向:Interest Orientation
人群占比:40%
科研導向:Research Orientation
人群占比:≤ 30%
以學歷為導向的留學
很多同學出國留學的目的大多是為了獲得認可度更高的學歷,這是一個非常現實且殘酷的話題。眾所周知,中國的內卷已經上升到白熱化的程度:
2022年6月,約1200萬高三學生參加高考;
2022年10月,國考報名人數突破200萬人;
2022年12月,500多萬人爭搶僅不到100萬的考研上岸席位;
2023年3月,春招更是慘不忍睹,即便應屆國內碩士畢業生,在上海的每月薪資也僅有5000元。
2023年6月,應屆大學生畢業人數將達到10760,000人。
由于3年的疫情影響,國內的經濟狀況不是非常良好,很多大廠以及知名企業都在減少招聘的數量,其中最常見的篩選辦法就是卡學歷,這導致很多學生難以在就業中勝出。此外,應屆畢業生人數卻仍處在穩定的增長態勢中,就業壓力愈加嚴重,導致了很多人不得不想辦法去卷學歷。
在國內,卷學歷的最常規手段就是考研,每年有將近一半的在校學生會選擇考研,考研的殘酷我之前已經有提到過,最多只有20%的學生能上岸,能上岸985/211的學生更是屈指可數。
我們在內卷的泥淖中掙扎,很多人振臂高呼不要內卷,但是真正躺平的人又有多少,更多的的人是嘴上說著躺平,其實在背地里卷地飛起。
在就業和考研的雙重壓力之下,一些學生就選擇了留學這條路,既能在學歷內卷中早日脫身,也能給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提升一個檔次,何樂而不為?
以求職導為導向的留學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學習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就業,對于家中有礦或者幾代人富裕的朋友,可以忽略此條。對于有明顯求職意向的同學,出國留學不再單純是為了拿學歷。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有不少人會選擇去留學以提升自己的國際視野和外語水平,進而獲得更高的職業競爭能力。
例如,畢業后能進入投行或者四大是很多學生的夢想,一直以來,作為Tier 1的四大投行和四大會計事務所是很多留學黨心中的“白月光”,因此出國留學也成為很多同學進入投行或者四大的前期鋪墊。
同學們想要進四大或者投行等,就需要考慮到哪些學校和專業更容易進到這些公司。據我所知,國際知名度較高的海外院校大多在這些公司的Target School List以內。
就以英國的大學為例,能進投行的學校很多,但是也要選擇合適的學校才行。
第一梯隊:
LSE、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商學院
第二梯隊:
UCL、杜倫大學、華威大學、帝國理工學院
第三梯隊:
諾丁漢大學、布里斯托大學、愛丁堡大學
第四梯隊:
埃克塞特大學、圣安德魯斯大學、KCL、思克萊德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卡斯商學院(貝葉斯商學院)
倫敦商學院在業界的知名度相當之高,但是如果以各類排名或者以獲得學歷的角度來審視,它的聲名是遠離于大多數同學視野的。這需要同學們有很強的求職規劃之后,才會想選擇它作為你的dream school。
以移民為導向的留學
在中國逐漸成為世界不可缺少的主角光環下,移民海外已經從“奢侈品”變成“備選品”。
如今每年都有不少人通過留學來完成自身的移民想法,特別是在口罩期間,有很多人已經動起了“潤”出去的念頭。移民這是自身的選擇,我是沒辦法評判它的優劣,其中心酸或是喜悅僅有出去的人自己知曉。
如果想要通過留學完成移民,那不得不考慮,哪個國家更適合移民。就目前的總體情況來看,可接受移民的熱門留學目的地主要是: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當然其他國家也是可以移民的,但是無論從移民質量還是移民難度來看,它們都不如美加澳三地有優勢。
就以移民美國為例,美國一直是移民的熱門選項,很多留學生都會選擇攻讀STEM專業來獲得綠卡。留學生移民美國獲得綠卡的主要途徑就是OPT轉H-1B轉綠卡:持F1學生簽證 → 申請OPT → 拿到EAD → 入職工作 → 申請H1b → H1b轉綠卡。對于留學美國的學生來說,通過這種途徑可以在5-10內獲得美國綠卡,是個相對來說比較穩妥的移民方式。
此外,國內就業壓力大也是導致部分國人想要移民的主要原因。除開找不到工作這個現階段的熱點問題,職場福利得不到保障也是被很多人詬病的。無休止的內耗、無償加班、職場的勾心斗角、酒桌文化以及996/007文化,都讓90后和千禧一代無所適從,去一個不那么卷的國家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
以興趣為導向的留學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自己的個人興趣而去更深入地學習,這或許會成為我們這代人的普遍共識。
羅素有句名言“唯有對外界事物保持興趣才能保持人們精神上的健康”。
現在的中國學校似乎只提供一張畢業證書,越來越多的學生不能從教育中享受到快樂,而不快樂的源頭正是因為年輕人被剝奪了興趣。對于新生代年輕人,我們追求的人生狀態應該是是:興趣和愛好可以發展成為我們的事業,或者說我們最為理想的職業狀態就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但是由于很多不確定性,以及關注度的缺乏,很多由興趣所引領的學科并不能在華夏這片土地上良好的發展。比如,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知道國內有哪些關于女權和性別研究的成果嗎?
我個人覺得并不太多,不然就不會存在“女拳”這樣的污蔑性詞匯。在這一點上,目前國內的理論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對于這方面有興趣的同學還是得去留學才能了解到更多知識。
女權和性別研究是關注和研究性別和社會性別不平等問題的跨學科領域。它不僅僅是關注女性權利和平等,還關注其他性別身份的人,如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者等。
女權和性別研究涉及到多種理論和思想流派,目前在國外有很多知名的理論:
女性主義
性別建構主義
后現代女性主義
亞洲女性主義
同性戀研究
跨性別研究
對這些感興趣的同學我推薦你們去國外留學,畢竟女性主義理論,以及類似的性別研究,目前還是國外的大學占據著學術的高地。
以科研為導向的留學
為什么諸如顏寧、尹希、曹原等理工科的天才都要出去留學,根本原因還是西方掌握了科學和技術的話語權。這種科技上的壁壘不是說單純的埋頭苦干就能打破的,因此我們的科研人才仍要走出去留學。
除了科技上存在壁壘和信息繭房,國內的科研生態也是參差不齊,在無法保證學術成果的所有權的情況下,在科研上的突破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外好的課題組設備氛圍好,有實力的教授指導,更容易做出成果。在國內就算再努力,沒有好的點子也只能埋沒了自己的大好才華。
大部分人起初都是懷著美好理想與熱情投入科研工作的。但隨著時間推移,會越來越感覺在國內做得沒動力,設備又跟不上,導師也忙于籌集經費、拓展人脈等無暇顧及你。而自己必須湊論文數,投刊,過多的干涉因素逐漸消磨了曾經的斗志。沒有了動力往下做,自然就會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科研。
當然,這可能也是我自己認知上的偏頗,但是在國內的科研環境相對來說確實是比國外的差一些,因此對于有科研打算的同學我仍舊推薦你留學。
同時,在國外的這些大學你除了能獲得更好的研究條件,也能認識到來自于世界各地的研究型人才,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下,可能更有利于試驗成果的產生。
還有一點需要提,國外能很好地做科研,那是因為科研人不用擔心經費。科研成果生存的根本是什么:Money、錢、經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