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
充分的將教學與德育相融合,在每天進入課堂授課時,教師早早就會準備好教案課件。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你想寫出一篇好的教案嘛?根據你的需要,欄目小編精心整理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歡迎你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1)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得相當主動積極,并且思維靈活多樣,小組合作也相當默契,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作為教師我有一些愉快的感受和一點困惑。
我在教學過程中都十分愉快,產生這種愉悅情感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活潑可愛,能力很強,我能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生只是把我當作他們的一個“大朋友”,根本沒有那種所謂的“師道尊嚴”,我們一直處在一個平等的地位,都為解決數學問題在“忙碌”。例如:學生在網上查詢、搜集資料自學長方體“點、面、棱”各有什么特征時,有一學生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既然三條棱相交于一點,那么長方體有12條棱,應相交于頂點只有4個。”這一問題確實提得很有“威力”,我在備課中沒有想到,但對此很感興趣,于是我加入了這一學生小組中,和他們一起上網瀏覽課件,甚至自制、修改了一些課件內容來補充,以便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青出于藍,更勝于藍。”這一代學生肯定會超越我們這一代,這也是我這位普通教師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高,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而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因此,我既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又主動為學生參與而創造條件,創設情境。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教師創設情境。課件演示一張“圖形王國城門圖”的圖片,教師提問:“你能在這張圖中找到哪些熟悉的圖形?”學生很感興趣,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正是由問題開始,同時又在后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
2、學生自由上網自學。這種學生上網自學并小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參與度。
3、不同層次的練習。在網上練習題中,我設計了“練習A、練習B、練習C”不同難度層次的習題,讓學生選做。
這樣一來,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面臨的困惑:兩大目標領域很難兩全。《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了數學教育目標的兩大領域:發展性領域和知識技能領域。在發展性領域中,強調了要讓學生認識數學,體驗解決數學問題的情感,強調要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地獲取信息。而在知識技能領域中,強調了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理解、應用。我認為這兩大目標領域存在著一種十分辯證的關系。在我執教中,感覺是知識技能領域的目標落實得相對較好,而對于發展性領域的目標落實得要差一些。在這節課中,如何很好地處理這兩大目標領域的關系,使學生在“長方體各部分有哪些特征這一內容學習過程中,既有獨立思考、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又有能力應用長方體、正方體特征自制紙盒或在計算機畫圖中自己繪制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我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有經驗教師幫助及共同研究的問題。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個別差生的輔導,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獲的!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小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有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與面積知識為儲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課堂上如何引導學生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課堂上,我遵循了學生的認識規律而設計教案,按照“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概念—發現長方體是有哪幾部分組成的—合作研究長方體特征——組內強化正方體特征—共同研究正方體特征—結總二者關系——運用”的層次來安排的,使學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本節課的課前準備較好,學具、教具非常豐富,提供多種學具給所有的學生充分操作實踐的機會,讓他們都能通過親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來認識發現長方體的特征。如果讓學生通過各種感官去認識長方體,那么他們將對學習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
不足之處是建立長方體的概念的時候,進度有點緩慢,教師還應在該站出來的時候站出來,適時、智慧的引導。沒能做相關練習方面,下節課還需多準備一些有層次的、有針對性的的習題。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幾何形體的認識,牢牢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發展空間觀念,也為后面學習表面積的計算打下基礎。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3)
一、緊密聯系生活,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入主題,為數學學習活動搭建平臺。
學生對于長方體和正方體一年級已經了初步感知,并能夠從一些形體中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三年級(上冊)通過觀察物體,已經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長方體或正方體面的個數不同;而且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和使用的形體,比如衣柜、冰箱、魔方等,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儲備和生活原型的積累。
本節課,由課件引進長方體,讓學生從一些實物圖中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再讓學生說“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最后一句“那你對長方體有了哪些了解?”喚了學生的記憶,有的學生說出了長方體的6個面,有的學生說出了它有12條邊,有的學生說出了它的8個角……這些都是零散的,有的還缺乏科學性,但是它是學生心目中的一些感性認識,是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和已有知識經驗,本節課的目標就是把這些認識更科學化、條理化和深入化。
二、激發自主探索,引導學生經歷認知過程,有力地促進了學生智能的開發和空間觀念發展。
皮亞杰認為: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這不僅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嘗試、想像、驗證、思考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
本節課上,我讓學生感受到形到體的變化在于它占有一定的空間;在正方體的引入上,由長方體到長方體漸變成正方體,體現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再到不斷變換長方體的位置讓學生認識它的長、寬、高,溝通了幾何形體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加深對幾何形體的感知,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學習形式上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探索之前給學生一個友情提醒,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指明方向,接著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的方式研究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征,學生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都能深入到探索活動中去,有的在量,有的在數、有的在比;有的在觀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探索與發現成為學生最快樂的事情,每個小組的學生都很投入,每位學生的激情都很高。學生在看、摸、量、數、比中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發展了空間觀念;小組內部成員之間能夠互相幫助,增強集體的凝聚力。
三、展示探究過程,讓學生在交流中增長見識,較好的促進了學生自主構建認知結構。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是小學生學習立體幾何圖形的起始課,因此,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這節課我遵循了學生的認識規律而設計教案,是按“認識概念——合作研究長方體特征——自由學習正方體特征——總結二者關系——運用”的層次來安排的,使學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不足之處是建立長方體的概念的時候,還要使學生多了解一些立體圖形,以幫助他們正確區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增強對立體圖形的感知。另外,我也缺乏足夠的教具和學具,沒能提供多種學具給所有的學生充分操作實踐的機會,讓他們都能通過親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來認識發現長方體的特征。如果讓學生通過各種感官去認識長方體,那么他們將對學習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在練習方面,我覺得還需多準備一些有層次的、有針對性的的習題。
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幾何形體的認識,牢牢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發展空間觀念,也為后面學習表面積的計算打下基礎。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5)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等幾何形體的特征,并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以數學的眼光觀察、了解周圍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打好基礎。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長方體的特征。第一層次結合實物(或圖片)從整體上感知長方體,第二層次通過對長方體的進一步觀察,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及其面、棱和頂點,第三層次探索發現長方體面和棱的特征。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8個頂點和12條棱。不同的是長方體6個面是長方形或其中有2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正方體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正方體12條棱都相等。長方體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寬、高,正方體都叫為棱長。
在此基礎上,介紹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例2著重引導學生利用認識長方體的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并歸納正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學生利用認識長方體的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并歸納正方體面、棱和頂點的特征,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別,幫助學生能比較完整地把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在鞏固練習中,不僅幫助學生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基本特征的認識,也讓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進一步拓展認識,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變式。并為后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做好準備。出示兩個同樣的長方體容器,要求兩名學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狀為長方體,看誰倒得快。
本課的知識點多,概念性強,鞏固練習時,學生易產生厭倦情緒,為此,我改變了傳統方式,根據教學目標另行設計了一套練習題,使學生在填填、寫寫、畫畫及游戲中,不知不覺地鞏固了基礎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6)
(一)學生體會到研究問題首先要想好“怎樣做”。
在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特征的討論過程中,首先拋出“怎樣去觀察這樣的兩個長方體?它的特征可以怎樣分類去研究?”也就是首先解決怎樣做的方法問題,這里的討論價值在于發揮集體的智慧,讓每個人都能做得聰明獲得成功,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富有成效。在教學中學生的討論非常熱烈。全體學生認識到只
有按“面”、“棱”、“頂點”進行分類觀察,分類整理,然后再歸納,才能比較全面地認識它的特征。一改以往學習活動無序,結果照本宣讀的低效狀態,真真將學生的思路打開,能按照自己的設想一步一步地去解決面對的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觀察和歸納的能力。
(二)學生體會到方法的遷移使學習活動是那樣的輕松愉快。
在學生觀察正方體的特征時,讓學生回答:“能不能用研究長方體特征的方法去觀察思考?”的問題,順勢將發現長方體的特征的方法遷移到發現正方體的特征中來,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學習活動是那樣的輕松愉快,一方面有效地調劑了當時學生學習的疲勞情緒,另一方面比較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方法遷移能力。
(三)讓學生體會到列表整理知識的數學方法的價值。
當學生按照面、棱、頂點的分類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找出來以后,面對這么多的知識點,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講,用列表的方法將它有條理地、清晰地呈示出來也就順理成章,不是一件難事了,讓他們比較深的又一次體會到運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舉的數學方法的價值。然后通過對表內數據進行分析,學生比較容易地找到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發現了他們之間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縱觀全課,知識并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學生的心智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發展,這個過程也就是使新學習材料與主體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非人為的聯系,讓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模型,更加直觀、形象,主動的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各部分名稱及關系。其間的每一個環節都把方法的探索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在發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的同時,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7)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在教學中我關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聯系生活實際。
讓學生根據自主學習導學單自學探究,雖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但有的學生由于沒有認真閱讀書本的習慣,所以對面、棱、點的概念十分模糊,以至于填表格不會填。所以建議老師先把概念告訴學生,再讓學生動手去指一指,數一數,這樣加深印象。
在教學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的個數時,通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面可以一對一對的數,棱可以一組一組的數,頂點可以4個4個或2個2個地數。
探索長方體面和棱的特征時,先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出一些猜想,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進行驗證。結合練習中的習題拓展了一下,使學生認識到“長方體的6個面中,有時也可能有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8)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一節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結合本節課的特點,聯系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教學過程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上課初,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他們熟悉的建筑物,因為客觀世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實物,其中不少形體是長方體的。本課的第一個活動就是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形體是長方體的實物,通過活動感受認識長方體。
二、以模型為依托,研究長方體的特征,發展邏輯思維,運用類比的方法得出正方體的特征。教學時,學生隨著老師的指點,仔細觀察模型,先感受一下面、棱和頂點。接著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進行探究,用手數面、棱、頂點,觀察什么是相對的面,什么是相對的棱,每個面都是什么形狀等等。這些分析如果沒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難完成的。在觀察和計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時,必須根據一定的順序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在觀察和討論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積分別相等;還有四條水平的棱,四條豎直的棱,四條側面方向的棱也分別相等,即相對的棱相等。最后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出正方體的特征以及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從而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三、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框架
通過制作,一方面是把經過分析的諸元素綜合為整體,使想象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凸現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模型,從而引申出長方體的長、寬、高,以及正方體的棱長。另一面又訓練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時間緊,前面用時太長,后面太緊促,到知識闖關的時候學生都分心了,主要快下課了,我也沒有維持課堂聽講秩序,在練習的時候效果不太好,沒能檢驗出誰是真的會,誰還不太會,有好幾道題都是讓學生一起回答的。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9)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于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對于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在解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我讓學生把一個長方體放在課桌上,然后坐著觀察,站著觀察,再換個角讀觀察,學生在觀察后得到結論:最多能同時看到3個面。在探究長方體特征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棱、頂點,然后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事物,在小組內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很快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征,我想這樣發現的特征學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長方體特征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棱、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于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后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并有條理地板書。在此,我很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有條理地總結結論。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點知識。先讓學生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結合起來,再讓學生自己研究交流,發現這樣的長方體除正方體外的四個長方體完全相同,為后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做鋪墊,再得出結論。
最后,我在練習中注重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題目,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求棱長總和;已知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求棱長。
不足之處:由于時間關系,本節課學生在操作上的時間比較緊張,特別是對于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我通過自己的拼搭,沒有放手讓學生去試一試,有些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改進。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10)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于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在空間方面的認識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征,還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值得自己回顧和總結。
1、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了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導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然后直接轉入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學拖沓、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重點。
2、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于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教學反思《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3、教會知識,更要教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的題目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但在教學設計上我把重點放在長方體的研究上。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長方體的特征,然后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征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征,最后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學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師對學生引導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的過程中給出的時間太過倉促,部分學生研究的不夠充分。
⑵、課堂中老師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反饋以及教學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還要從細微處去觀察去撲捉。
⑶、練習的設計要更全面、更扎實、更巧妙。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11)
《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于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對于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征,還是不怎么容易的。
在教學本課時,我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本課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實際操作中不斷積累空間觀念,并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導教學。在認識長方體特征的基礎上,利用學習遷移,自主討論正方體的特征,再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異同。明確它們的內在聯系,最后用學到的新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通過一系列有序活動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已經了解了哪些知識。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然后通過實物讓學生觀察。
2、加強動手操作,直觀感知。
1)讓學生找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認識面、棱、頂點。首先:用手摸面,是按什么順序的,摸到了多少個面。然后再摸相鄰的兩個面相交的那一條邊。師生一塊感受摸到的感覺。形成棱的概念。并數一數一共有多少條棱?再通過摸三條相鄰的棱相交的那一點,形成頂點的概念,接著數出頂點的個數。
2)探究面、棱的位置及大小關系。首先教師指出長方體框架中任意一條棱,請學生指出與其相等的另外幾條棱,然后說出這幾條棱的位置關系。這一環節重點認識相對的位置關系。然后驗證相對的棱是否相等。進一步推導相對面的大小關系。
問題:相對的棱有幾條?他們是否相等?
你發現相對的面大小有什么關系并說明理由?
再出示探究要求,使小組合作達到分工有序,目的明確,力爭做到人人參與。
本活動設計利用學生探究到的數據進行進一步推理,歸納,從而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在
總結
長方體特征后,教師直接指出相交于一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然后說出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認識正方體特征。
1)展示動畫圖像:
第一步:長方體中的長邊縮短,使長、寬、高相等;
第二步:長方體中的短邊伸長,使長、寬、高相等。
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么變化?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正方體,(也叫立方體)觀察,對照長方體的特征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學生討論、歸納后,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條棱長度都相等。
頂:8個。
4)在練習中掌握和拓展知識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篇1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一節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教者在教學設計時有所創意。
一、通過活動與感受認識長方體。
客觀世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實物,其中不少形體是長方體的`。本課的第一個活動就是讓學生說出生活中是長方體的實物(學生已學過長方體的初步認識),作為研究的對象。
接著,學生邊觀察邊雙手撫摸、玩弄長方體的物體,,感受長方體的形式,為進一步對長方體作科學的認識打好基礎。
二、以模型為依托,對長方體做幾何學分析,發展邏輯思維。
所謂對長方體作幾何分析,是指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研究面與面、面與棱的關系,棱與棱、棱與頂點的關系,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等。每個學生手中都模型,教學時,學生隨著老師的指點,仔細觀察模型,用手指點數面、棱、頂點的數目,觀察什么是相對的面,棱又怎樣分成長度相等的3組,長方體的三條棱怎么相交于一個頂點,等等。
在觀察和計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時,必須根據一定的順序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在觀察和討論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積分別相等,從而概括出“三組相對的面面積分別相等”,以及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從而明確它們之間的關系等教學過程中,有了形象思維支持,有利于邏輯思維的發展。
通過想象,構想特定的長方體的空間存在形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對長方體(正方體)的整體結構進行了分析之后,還必須把分析的結果綜合為整體。
小編精心推薦閱讀:
教學反思 期中教學檢查總結 期末教學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