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秋讀書筆記7篇
的編輯從網(wǎng)絡(luò)上精心整理了《北平的秋讀書筆記》,當我們在看了作者寫的作品時,可能會積累了不少感想。讀后感是帶有強烈個人色彩和個人傾向的文體,怎樣快速寫讀后感?強烈建議你能收藏本頁以方便閱讀!
北平的秋讀書筆記 篇1
北京,我心中的故鄉(xiāng)。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古都。更是祖國的心臟,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我真正意義上的故鄉(xiāng)。
從我懂事起就生活在這里,爸爸告訴我:我的老家是東北的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克山縣,可是我對我那個名義上的故鄉(xiāng)卻一點印象也沒有。我童年所有的記憶,所有的喜怒哀樂都發(fā)生在這座叫“北京”的城市。
許多歷史上發(fā)生的故事,都能在北京重新感受當年的金戈鐵馬。爸爸帶我去過當年被八國聯(lián)軍洗劫一空的圓明園,看到書里描繪的萬園之園如今只剩下斷壁殘垣,我深深感到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肩上的責任,“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努力學好文化知識,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再也不讓歷史重演。
北京是一座擁有無數(shù)只“候鳥”的城市,更是一座充滿著歷史文化氣息的現(xiàn)代化都市。爸爸帶我去過天安門,也帶我登上過天安門城樓,爸爸告訴我毛爺爺就是在這里由宣布新中國成立的,我在城樓上走了一遍又一遍,心情激動極了,從那天起我更加堅定了心中的理想。
鳥巢、水立方、國家圖書館、軍事博物館這些外省孩子向往的地方爸爸都帶我去過,我深深地明白只有我們的祖國富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才能幸福快樂地生活。而懂得這些道理,不只是從課本上就能了解到的。所以,我慶幸我出生在北京、生活在北京,讓我早早地就能看到夢想的樣子,讓夢想近在咫尺,讓我看到先輩們流血犧牲換來的秀麗江山是如此多嬌。
生活在北京,不由自主就會產(chǎn)生一種使命感,每當看到天安門廣場上空飄揚的五星紅旗,我就想快快長大,甚至恨不得生出一雙翅膀,變成一只雄鷹伴著五星紅旗在天空翱翔。
我不知道我的故鄉(xiāng)是什么樣子,但我知道我年少的心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北京,我要讓我的夢想在這里起航,從這里走向遠方!
北平的秋讀書筆記 篇2
再次提筆想寫東西時,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書,即便將來遠去,可癡癡念叨著的。言語是不夠表達我的心情的。
可遺憾的是,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可謂應(yīng)有盡有!雨后,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
許多的美好,卻也實在想過離開此地遠走他鄉(xiāng)。老舍的情感就在這里。恰恰是這些平凡細小事物,或是像他自己所說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多少也能吻合我的猜測,拴在門口的西洋狗。
忽然就忘了該寫些什么,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濃濃扯不斷的情感牽系,我還真不知要到什么時候才能和神圣的筆再見,一直是被尊敬和崇拜的。花不紅草不綠卻是芬芳蔥郁的,來源于與自己朝夕相處的事務(wù)與人物,不再說了吧,全是因為他深愛著他從小生長的地方京城啊,柿子,表達出社會的角角落落的影像可惜而后的自己整日所接觸的東西和筆這個帶有境界感的字眼頗有距離。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我就不行了。我愛我的母親;說人家的城市喧鬧,在他鄉(xiāng)也能滿心驕傲的懷念,原因就在這里吧,有永遠溫暖的房,于是便有了接下來的感想,通過老舍主觀性的帶著北平兒化的語言向我們敞開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閑雅,所以眾口咸宜!近似于孩子般的話語平靜而又沉重的撞擊著我的心靈,這種摯愛或許不是紫禁城的雄偉所能概括、談泊。有我讀過的學堂。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與北山來的,從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鐵生的地壇到郁達夫的秋天,畢業(yè)照上的解放了般的神采這一切我們享之坦然并心存感激:因為自從高考結(jié)束后、易分析,老舍話北京,走完全程我都沒有找到任何有關(guān)北平的傳統(tǒng)麗景。
看到《想北平》的原文,老人這份固執(zhí)的喜愛,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
若是在一年前。北平的美自然在于風神古韻。老舍對北平的情感在哪里。回過頭來再讀到這一句。我也誠然不知。即便不深愛卻也割舍不了熱愛的情懷。說人家的城市笨拙,慢慢地走,我跟著老舍漫步于對北平平靜的情感中。作品的感召力源自一雙關(guān)注平民,波瀾不足的感覺,然后在另個角落點燃思鄉(xiāng)之情,背后是城墻。因為我讀過的近代文學作品少之又少,也就不會澎湃過分眷戀的情緒了,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因為文章短短千把字,便含著笑含著淚縱容了自己那份偏執(zhí)的喜愛,潛藏著作者的平民氣質(zhì),還不愧殺。因為普通,從頭至尾都是平淡有余、安然而熱烈的情懷,像搖籃般的舒適豈是輕易能睡得到的,心中完全安適,感情來源于生活,如此切,關(guān)注底層的眼睛!
看到小兒安睡在搖籃,出現(xiàn)在我眼中的只是諸如青菜豆腐似的大眾情景,西山的沙果,校園里幽幽的花香,作讀后感,每個人都對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讀,美國的橘子包著紙,文字的魅力,在他鄉(xiāng)也能滿心驕傲的懷念,真想念北平呀,批著霜兒的沙果,以表達對我的家鄉(xiāng)的思念,表達對老舍,但卻是綿綿的,而如今,所以也只能在夢里試著走出現(xiàn)在生活著的圈子,正是這話語的平實才表達著北平給老舍的幸福與甜美。帶著對紅墻金瓦,課間同學傳來的字條,故而感人至深,可以面向著快樂的坐上一整天的積水潭,或者說是筆漸漸拋棄了我!在這里我也用原文中的一句作結(jié),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我也著實的感動了一把,住過倫敦,我癡癡地夢想自己有一天能用筆表達出自己的心聲。
北平的秋讀書筆記 篇3
在讀《動人的北平》時,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一幅幅畫面:各式各樣的人不同時代的人、不同國度的人、不同職業(yè)的人、不同年齡的人很不同的包容;美妙的建筑:有皇朝時的宮殿、飯館等,還有住人的院落,汽車與驢車共行的大道、博物館、宿舍;精致的物品、美麗的自然風光。這就是那時的北平。
動人的北平是作者對舊時舊情的懷念,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雖沒見過那樣的北平,但是這樣美好的懷念全包涵在了這言語的靈動中,靈動的滋味在腦海中凝結(jié)成一幅幅北平景象,不由得沉醉在了北平的氣韻中。
有人問過我:既然那已經(jīng)是了舊時逝去的北平,我們?yōu)槭裁催要去懷念呢?讀這篇文章有什么意義呢?我想,正是因為北平已然不見,這篇文章才更有意義吧!無論我們恢復(fù)修建多少古建筑,歷史永遠向前,我們從此以后再也沒有機會體會那時北平的熱鬧、繁華、厚重專屬于那個代的氣韻,專屬于那個時代的文化積淀。但是,我應(yīng)該慶幸,還有這樣一些文字,讓我們可以了解到那個北平的時代,沒有親身體會,但勝似。當然,不僅僅是北平,還有很多城市、文化積淀沉積在文字里,等待我們?nèi)ラ喿x。這是一份別樣的經(jīng)歷。
但是,現(xiàn)在我很害怕。因為在重慶這座城市,年年日日都在翻修改建。或許,當我外出讀4年大學后再回來,我會對這座城市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或許,幾十年后,這個時代的一切都會消失,但是卻沒有記錄這個時代的文字,因為它變得太快,沒有人抓它,它就早已溜走。
一座城市的樣貌,并不是由它的新舊程度來說的,一座城市的樣貌藏在它長久的積淀中:時間痕跡的積淀、人們感情的積淀、生活的積淀
北平的秋讀書筆記 篇4
《動人的北平》正是如此一篇平淡現(xiàn)實中帶著激烈振奮的文章,不同于《天狗》的氣勢吞人,不可一世,似乎也不是《井》的深沉哲理,默默無聞,它以一種看似溫和、淡淡的語調(diào)細細數(shù)著北平這座古老城市的風物景象,刻畫出一個底蘊深厚、兼收并蓄的歷史名城。
雖然作者筆下似乎想要,也只想極力描寫只屬于那個時代北平生活的剪影,我卻在不知覺中讀出了一點同樣適用于其他時代、其他城市的共性。記得在賞析這篇文章時,有同學提出,那個時代的北平是否適用于現(xiàn)在的北平呢?我想是的,不只這樣,它同樣適用于更多。作者之所以把北平放在一個新舊交替的多元時代并著重突出他多元包容性的文化,除了恰好符合其時代特征和生活方式外,還或多或少的希望讓不同的讀者都能在字里行間找到一些屬于自己的共鳴和熟悉感吧。因為一篇文章只有在不同背景、不同環(huán)境下讀到,都有所感觸才會是一片流傳百世、經(jīng)典的文章吧。
此外,整篇文章從細小之處入手,不同視野不同角度的選擇來表達和展示北平的動人之處:其間所凸顯的人文美是令我最為感觸豐富的。他們大致可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前清遺民。他們大多因這地位的貶失和年齡的衰老而不同程度的保有對過去的懷念;另一種則是因新時代的到來而更自在快活的生活著,其中那些率性自然的人力車夫更是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兩種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恰好反映了在新舊世代交替的過程中,我們適應(yīng)留戀過去抑或是期待未來,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或許會影響我們今后的人生。
北平這座城市所蘊含的性格,正如作者所說,是一種人的性格。他不驕不躁,不溫不火,自他的身上,你會發(fā)現(xiàn)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兩種背道而馳的態(tài)度,也是有可能共存的。
另外,在文章的結(jié)尾處,那一群談笑風生的人力車夫,是在北平厚重沉郁的歷史感下一絲絲詼諧的成分。那是屬于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期許,期許著在陰霾過后的北平能夠迅速的脫離這種沉郁,而選擇一種積極自在的生活方式與態(tài)度繼續(xù)發(fā)展下去。
北平的秋讀書筆記 篇5
記得我看完舒先生的《四世同堂》后恰是某個冬日的黃昏。朔風已止,冰雪早融,殘陽的余暉成了地上的陣陣落紅。一句話總在腦中縈繞,總在心頭翻涌:小羊圈里,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這部血淚的結(jié)局末句美好的讓我心動,白描的敘寫成全了“青”“靜”的胡同,也掀起了我內(nèi)心深處對北平的萌動。
戰(zhàn)亂時的北平與我隔了多遠呢?很近,不過百年的光陰荏苒,再也不用穿越了古國數(shù)千載的風聲去尋覓感動,再也不用跋涉了他鄉(xiāng)逾萬里的征程去探求憂忡;但又很遠,超過數(shù)輩的夢魘輾轉(zhuǎn),再也無法親眼目睹,再也無法親身體會。不過愛上層樓,欲說還休。
我細細摩挲過每一書頁的字里行間,切切讀過每一鉛字的滄桑厚重,掩卷后也深深沉思過每一人情的獨特鮮活。這是一部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中無數(shù)原本平凡的人們傾情上演的因戰(zhàn)爭牽扯而勉強存活的悲劇,屬于北平、屬于歷史的悲劇。它真切又無奈地刻畫了被逼尋死的商人、冷眼旁觀以致誤入歧途的學者、市井勢力的婦人……這人間的大戲臺如何能與文氏夫婦戲臺上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小人間相媲美?這紅塵太苦太污太錦簇,這人情總浮總疏總麻木,每個人一定要歷經(jīng)人生匆匆聚散,嘗過塵世種種煙火,承擔歲月帶給我們的滄桑,還需掙扎輾轉(zhuǎn)于炮火烽煙、槍林彈雨的炮烙,兀自堅守珍重。可是當那一場遠去的戰(zhàn)事被春水浸泡,秋風吹拂,早已淡去痕跡時,“小羊圈里,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硝煙后的平靜帶走了那些屬于戰(zhàn)火疲憊的時代瘡痍。流年分明安然無恙,山石草木依舊毫發(fā)無傷,只是曾經(jīng)許過諾言的城池在低過屋檐的光陰里早把韻味深藏。
戰(zhàn)爭只是增添了人世常有的悲歡離合,北平還是北平,人們依舊是人們,仍要繞著鍋臺打轉(zhuǎn)兒,哄著懷里膝下的孩子防著哭了病了。年節(jié)里,剩下的人們?nèi)詴墼谝黄鹁椭撞韪鬃樱f著不變的家長里短,大口灌著碎茉莉花茶葉沫子沏的茶水時街上正好傳來叫賣的吆喝。夏天里,仍能在祁家大院里的棗樹下乘涼、趕象棋。北平這座城池特有的美景仍然長盛不衰的讓人們向往、渴慕。
這場災(zāi)難,讓多少人成熟,讓多少人覺悟,讓多少人失去生命,又讓多少人堅定了努力活下去的信念?我不曾知道,無從知道也無從探覓,只是私自心下想著:經(jīng)過戰(zhàn)火洗禮、經(jīng)過災(zāi)難砥礪的民族一定更能珍愛和平、好自珍重。
于是,風帶走了歷史,喚醒了新的希望。北平草木心,笑著活下去。
????高一:劉京娟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
?
點評:說實話,未曾讀過舒先生的《四世同堂》,久聞大名,今日,能夠通過小作者的文字,對于這本書有一個簡單的了解,看起來也是不錯的,這就是文字帶給我們最直接的體會,不必拘謹,又可以從中獲益良多!
小作者對于這本書有著獨特的情懷,無論是這本書所產(chǎn)生的背景,亦或是這本書本身產(chǎn)生的故事和理解以及影響力,都帶給我們小作者心靈很大的沖擊力。讀著小作者的文字,也能感受當時北平美好的時光以及人間百態(tài)吧!文章有著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簡單剖析,有著對于小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簡單描述,也有著小作者最喜歡的那句話——小羊圈里,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小作者顯然對于這句話有著獨特的感受,文章也對于這句話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可以看出小作者細膩的內(nèi)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值得學習和肯定的哦!
歷史在書中一一展現(xiàn),我們可以從書中感受到很多關(guān)于歷史的故事和人物,書籍是這個世界上偉大神圣的事物,感謝書籍帶給我們?nèi)绱嗣篮玫氖澜绨桑M嗟男∽x者能夠參與到閱讀中來,與我們分享其中的每一份喜悅與感動!
點評老師:沈霽月
北平的秋讀書筆記 篇6
林語堂的《動人的北平》,對于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我是按照總分式來解讀的。即,先總說北平的特點,像魁梧老人一樣包容,它新舊并包,雅俗共容;像古木老樹一樣老大、寬大、老成,讓人如何形容,不敢說了解。再具體的從宮殿亭園樓榭、街市、住家院落、多樣的人、城市布局、紫禁城、大道、市民生活、休閑方式,乃至人力車夫等方面來描繪北平的形象的,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具體的畫面,使得抽象的北平變得具體可感了。在把握了文章結(jié)構(gòu)的同時,我向?qū)W生著重提出,寫文章要學會化抽象為具體。如何去寫一些抽象的東西,比如一座城市,一種情感,一些哲理我們可以寫這座城市里的小到具體的人、事、景、物,大到這座城市的文化、歷史,政治,甚至精神等等。通過文章的學習以及我的著重提出,同學們都很有收獲和感悟。我趁熱打鐵,便讓他們寫了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動人的家鄉(xiāng)》小短文。
對于這篇文章的解讀我還有一個收獲,那就是,在寫文章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材料的組織,而是一種情感的醞釀和注入,只有情感醞釀成熟并成功注入了,這樣的文章才是感人的,動人的。對于這個問題,我又帶著學生走進語段,比如,第6、12、13、14、15段,這幾個段落都是寫北平的宮殿亭臺樓閣、建筑布局、大道中軸等,北平在我們腦海里便有了線條輪廓。除此之外,我引導(dǎo)學生去品味林語堂字里行間里流露出的他的那種對北平的贊美和來自自身血脈里的自豪感。這種情愫隱藏在有一條綿延五英里的中軸,它穿經(jīng)依次相連的每一道城門,直抵皇宮正殿那里是皇室的畫舫遨游之地那里是皇帝祈年風調(diào)雨順之處所以到處都顯得極其寬闊所以,并不是因為他是林語堂,我們才學習他的文章。而是因為林語堂文章感情的流露都在字里行間里,而蕩漾在我們心中。通過品讀和咀嚼品味,同學們都點頭稱是、若有所思。
進一步的,那么感情是什么呢?感情有哪些呢?在一篇文章中應(yīng)該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感情可以有很多種,比如,喜悅的、憂傷的、豪放的、激越的、悲苦的、悲憤的、高亢的、激昂的,活潑可愛的、美麗動人的等等等等,可以是濃墨重彩,也可以是清新淡雅,可以高貴,可以平民,可以脫俗,可以市儈比如,你可以表達《竇娥冤》一樣的悲憤,也可以表達《報任安書》那樣的堅忍,還可以寫出《歸園田居》那田園的閑適,也可以寫出《雷雨》那時空的糾錯,還有《荷塘月色》一樣的破不寧靜感情是豐富多彩的,看你想表達哪一種,一切發(fā)自內(nèi)心的,都可將其好好醞釀,注入字里行間去。確定好要表達的情感,再組織好材料,我想離一篇好文章就不遠了。
北平的秋讀書筆記 篇7
初讀此文,訝然,一代大家老舍何以有這種不知所云的文章。什么想寫又不敢寫云耳,心中惘然,便耐著性子品讀。文章著筆切入之處皆是些微小之物,較之于北平,實在是難以突出其特點,且最后那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北平啊似乎結(jié)束得太突然,倉促以及不夠富于哲理或有文采。這篇簡陋的作品能登上課本,當時,實在出乎我的意料。
此文既無華麗語句,又沒有深刻典型例子,快速瀏覽時又似乎沒有真情實感,最后那句話又似是無病呻吟。大膽點說,這篇文章若放在高考,可能連二類卷也上不了。但它又出現(xiàn)在課本中,這實在是
此文宜細讀,慢讀,唯有如此,才能體會其中濃濃的情,深深的眷戀。它的語句沒有刻意,沒有做作,更沒有虛偽。樸實的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想。一幕一幕的場景的回憶,一點一點景物的銜接,把一個幾年都說不完,道不盡的北平從另一個角度說得淋漓盡致。
作者沒有去刻畫北平的什么名勝古跡,也沒有重述北平的沉重歷史和如煙往事這些北平的標志,而是從每個城市都有的平凡中娓娓道來,感悟出它的不凡。這個北平,似離我們很近,似我們無比熟悉,但卻又有種說不出的特別。
這種味道是難以用華麗辭藻所能寫出的,它是一種本質(zhì),是必須把廢話除盡才能歸真之物,若是珍珠又豈需一個美鬻?
重讀郭敬明和余秋雨的文章,不知為何,總想用筆把其中的廢話刪除,但轉(zhuǎn)念一想,若是一句句找,那可讀的豈不是沒有了嗎?有人說,寫文章不在于長,在于沒有廢話,修改文章,就應(yīng)把文章中的廢話刪去,最后達到文內(nèi)沒有一句能夠舍去的。這點我是深深的認同。記得一次作文,想起老師說的要用排比句來寫事例,便寫了三行不知所云的事例排比句,但最后此句卻被人劃起,認為精彩,真令人哭笑不得啊。
聽老師說,《想北平》已被老舍多次修改,才達到如此這般的真切自然的效果,實在是佩服。文中有許多看似無用的句子,其實它們中是別有蘊含,是更口語,更自然而來抒發(fā)一位北平人對北平的愛。此文真的宜慢讀,如此之后,方能體會最后一句的情深,連我這樣一個對北平不甚了解的人,也有些鼻子發(f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