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我們為什么要出國留學
一、中國人的美國留學史及其帶來的影響
大唐有王降敕封,欽差玄奘問禪宗。邊界遠游多少國,云山前度萬千重。玄奘西行求學的事跡一代代流傳下來,鼓舞并激勵了許多人。到了明代,還出現了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的壯舉。不過,嚴格說來,真正意義上的留學教育,則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的。
中國近代留學運動的奠基者公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的中國學生容閎。公元1841年,榮閎進入馬禮遜學校讀書,主持校務的是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的美國傳教士布朗。1846年冬,布朗準備回美國,并想走時帶幾名學生一同返美,其中就有榮閎。1847年4月12日,容閎一行到達美國紐約。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同班共畢業98人,容閎是第一個畢業于美國第一流大學的中國人。
接受了西方良好教育的容閎,對破敗的中國社會深感憂慮,一心想改變中國這種腐敗落后的面貌。懷著這種“教育救國”的理想,他于1854年乘船從紐約回國。歸國后,為實現他的計劃,容閎四處奔走,首批挑選出來的幼童于公元1872年從上海搭船赴美。在之后的三年間,五批120名幼童全部到達美國。1877年,頭兩批幼童已有50多人升入中學,有18人已升入大學。
1876年,清政府派吳子登為督學,但吳子登一向視中國學生留學外洋為離經叛道之舉。于是他就向總理衙門秘密上奏,講留美學生如何不遵守封建禮教,如何被西方風俗同化。1881年夏,清政府決定將留美學生全部撤回。雖然清朝的留洋計劃被迫停止,但歸國的留美學生沒有沉淪,他們靠著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終于各自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辛亥革命前后,他們逐步成為政界、軍界、商界的知名人物,或成為工廠、鐵路、礦山、建筑等部門的技術骨干。
據統計,他們中在外交界服務的有16人,其中,在耶魯大學學習的梁敦彥曾升任外務部尚書;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的唐紹儀曾出任臨時大總統,第一屆內閣總理;梁誠曾任駐美公使,在任內協助完成交涉美國退還庚子賠款事宜。服務于教育界的有5人,在耶魯大學學習的唐國安曾參與創辦清華學堂,并出任第一任校長,為清末民初大批青年赴美留學作出了貢獻;在耶魯大學學習的蔡紹基在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任上,對大學建設作出了貢獻。
在工廠、礦山、鐵路、電報電話等部門擔任技術指導的總計62人。其中以畢業于耶魯大學理工學院的詹天佑最為著名。詹天佑在參加京沈鐵路的修建工程中,認真仔細,帶頭作業,完成了305米長的灤河大橋建筑任務,這是中國工程師設計建造的第一座近代化橋梁。1909年8月,京張鐵路全線建成通車,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成。當時,有人把京張鐵路與萬里長城并列為中國偉大的工程。詹天佑因此譽滿中外,在中國鐵路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20世界初期,清政府在北京正式成立游美學務處,游美學務處設游美肄業館,為留學預備學校,后改為清華學校。1929年清華學校改名清華大學,派往美國的留學生達1279人。這樣,以清華為中堅力量,便形成了清末民初赴美留學的高潮。
新中國成立之后,1978年,中國派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第一批赴美國的75名留學生,改革開放以來,自費留學也形成了一股滾滾而來的浪潮,加速著中國現代化的發展。20世紀后期尤其是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國力快速崛起,非公派美國大學申請及規模不斷擴大,一波接一波。出國留學,這是為把中國變成一個開放的國家,不斷交換、吸收全世界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成果的一項關鍵性政策和途徑。
二、留學折射中美教育的差距
中美教育存在巨大差異,這也是大部分中國學生開始時難以適應的主要原因。美國教育引導孩子,中國教育管理孩子。在中國,大多數老師不鼓勵孩子的個性發展,通常認為學習好的孩子才是好學生。美國教育欣賞挑戰,大膽提出質疑與疑問的孩子通常收到老師鼓勵與表揚。
中國的教育通過成績來反應學生的綜合情況,注重頭腦的單向發展,對學生體質重視不夠。美國教育通常結合測驗、講演、項目制作(團隊合作)等為學生做綜合考察。突擊期末考試在美國毫無用武之地,期末測驗只占綜合考評的百分之三十而已。美國注重孩子的多樣性,攝影、藝術、舞蹈都是課程選修,學生如果喜歡,完全可以將其作為專業一路走進大學。
著名創造力專家Ken Robinson在TED演講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學校扼殺創造力嗎?)中講到,各國教育都在準守同樣的教育等級制度,即數學、人文科學、藝術這一順序來實行教學。
中國教育也是這種等級制度的忠實者之一,不過,我們將數學的權重提高過多,以至于很多時候中國教育忽略了創造力的重要性。在高中,如果班級有人進入藝術班學習,通常會被認為是學習不好造成的。這種惡性循環的思想只會讓我們失去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因為沒有人愿意被認為自己能力不足而去追尋藝術、追尋美學等金字塔底的等級。而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是否可以制造出驚艷世界的產品。
三、美國留學會在哪些方面給學生帶來影響
學識與發展機會:文憑與專業技能,可能的國外工作機會,這些對個人未來職業發展
個人能力:外語能力有質的提高,學會獨立生活,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交能力得到錘煉
情感態度:對“祖國”、“民族”的感知度加深,對待個人感情的態度更認真和真實
意志品質:由于中美教育和文化生活方式差異大,在陌生環境里學習生活無疑對意志品質是極大磨練
三觀和觀念:重塑人生觀和世界觀,思維方式有重大轉變,對規則、法律尊重,有平等包容和尊重個性自由的理念,有批判性思維,拒絕價值觀和道德綁架
眼界與格局:極大地開闊眼界,客觀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中美國家關系:自然形成親美情節,影響中美民間的長遠友善關系
四、名人眼中的美國留學是怎樣的
網絡熱傳《中國入世首席代表龍永圖:從我送外孫女去美國談談中國的教育》。文中,龍永圖談到了中國軟實力的核心問題,我們該有怎樣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中國現行的教育和社會環境在塑造孩子價值觀方面存在缺陷。龍永圖把外孫女送去美國讀書,為的是培養孩子的誠信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形成普世價值觀。
年4月,楊瀾在她的新書《留學改變了我的世界》里寫道:“留學就是大寫的苦逼,但卻改變了我的世界。”楊瀾這樣描述她當初留學的想法:1993年,我得以參與了中國的第一次申奧。申奧的失敗既讓我看到了中國整體實力的不足,也看到了東西方相互理解的鴻溝,當時的我強烈感覺到自己不過是一只井底之蛙,對外部的世界了解實在太少。讓我放棄來之不易的成功、放棄眼前那么多名利的初衷,就是想要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我希望能夠學有所長,能夠更加深入到媒體的策劃和制作中去。這種簡單、強烈的想法讓我邁出了人生的那關鍵一步。
楊瀾認為她的留學之路很“辛苦”,一直貫穿著她的哥倫比亞大學整個學習生涯,但她也非常感激這段生活。她說:這讓我在國際政治、外交、經濟、傳媒等各個領域都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3月22日,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大發表“留學改變人生“演講,她引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來鼓勵美國學生來到中國、中國學生走入美國,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修習雙方語言及文化。米歇爾表示,出國留學不僅在改變學生自己的人生,同時也在改變你們所遇到的每個人的人生。
畢業于卡內基梅隴大學的李開復這樣認為留學:今天我再回想一下,回答開始時提出的問題:如果我沒有去留學,如果我一直留在臺灣,我沒有得到上面的這些禮物,是否還能成為我今天成為的人?我想,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畢業于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饒毅在回想其留學經歷時這么說的:在國外長年生活,到最后我覺得還是有歸屬感的問題。在留美十年之后我就已經想好:我不準備退休后才回國,而要在事業活躍時期對中國有所貢獻,其實在沒有完全回國時就可以做些事情;而如果要回國,就一定會是在50歲以前。
畢業于新墨西哥大學的郎平在其自傳《激情歲月―郎平自傳》中回憶了令其終身難忘并改變人生軌跡的留學經歷。她深情道:這段8年的海外生活經歷,歷練了我的心智,我已經把這個“世界冠軍”一腳一腳地踩在地上,踩得很踏實。于是,郎平成為了世界的郎平。
龍永圖、楊瀾、郎平等都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提倡年輕人開闊眼界、增長學識、磨練品質、活出自己的精彩。留學在一般人會又有怎樣的理解?
五、留學生眼中的美國留學是怎樣的
對于眾多學子,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美國留學可以給我們帶來專業學識與發展機遇,用通行的語言來相互了解。留學是青年時期難得的鍛煉機會,也是寶貴的人生閱歷。留學使我們受益良多,最重要的是幫助我們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學會與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諧相處,留學對重塑人格、價值觀和世界觀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