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讀后心得精選
感言的書寫應(yīng)該要怎么做?當(dāng)我們因為某些難忘的事情而心靈受到震撼時。感言最純粹的目的就是表達我們內(nèi)心的一些真實感受,感言給予了我們表達內(nèi)心的機會也鼓舞了別人。小編特意收集并為您呈上“傷逝讀后心得”相關(guān)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傷逝讀后心得【篇1】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涓生因為尚未忘卻的翅子的扇動,這在文中多處提到,而他又以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著一個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頹唐得多……于是決定“那便是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只得一同滅亡。”在決定著他們只有分離才能開辟新的道路時,他又意識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zé),懺悔了……”這個時候他有一絲不舍,其實,他早預(yù)到子君沒有了他,只有死。因為子君“她自始自終,還希望我維持較久的生活……”就算這樣,涓生還是因為早晨的時間多,而計劃在閑談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個隱形的壞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騰過的“所謂不虛偽的真話”對子君說了出來,而子君聽后“她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卻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涓生這才意識到當(dāng)初以為“將真實說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恐怕是錯誤了,因為子君“她當(dāng)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涓生最后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jīng)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
再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如此經(jīng)典的場面在21世紀已經(jīng)視為珍寶,更何況在那個世俗的年代。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xí)的必修課,“我的言辭,竟至于讀熟了的一般,能夠滔滔誦。”。而涓生后來卻只當(dāng)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其實我也不懷疑那個場面的真實,只是很明顯,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責(zé)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zhì)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jīng)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可恨的是,這個時候涓生并沒有顯示出在分手時“所謂真話”的勇氣,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種“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那么他當(dāng)時更應(yīng)該對子君講出他的心態(tài),似乎在后來的描述中,他的各種對子君不滿情緒他都有所隱瞞,當(dāng)然除了分手那一次來了個真實的。如果在當(dāng)時尋住所的路上,他也來個真實的表白,或許會讓子君明悟一些,或許將不會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會淹沒子君死的悲劇。因為當(dāng)時境態(tài)的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坦然如入無人之境”,子君的愛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執(zhí)著,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愛情。
于是,他們的愛情走向在開始就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差別。子君是義無反顧的,從他們最初交際半年時的對話,她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說“我是我自已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直到面對涓生熱烈地追求,她果斷地舍棄家人,將整個社會拋在身后,毅然地跟著涓生。這是一種對社會的背叛,是不符合大眾化的,是當(dāng)時那個時代不相容的,但子君卻堅強地選擇了那樣沒有退路的愛,其中的勇改和無謂又豈是你我能體會的?但涓生最后卻用“所謂的真話”把她推向地獄,雖然文中沒有交待子君的死因,但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在當(dāng)初他們同居時,她的叔子已經(jīng)不認她做侄女,可見家庭反對之強烈。那么子君被涓生“逼”回到足以被唾沫淹死的家族中,私訂終身、未婚同居,這諸多罪狀,還不夠她死一百回嗎?這便是涓生悔悟時說的“我沒有負著虛偽的重擔(dān)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dān)卸給她了”,這重擔(dān)也便真的“壓”死了子君,毀滅了涓生贖罪的機會,完全破滅了他們的愛情。從而更加突出了涓生的不負責(zé)任,自私陰暗,這也正是魯迅先生的一慣寫法,不同的是,這次揭示的是人性弱點的陰暗面。
傷逝讀后心得【篇2】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nèi)容深刻龐雜。
涓生和子君他們單純追求個性解放,愛情至上,走個人奮斗的道路,最后造成了悲劇。
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jīng)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fā)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xí)的必修課,而涓生后來卻只當(dāng)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
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責(zé)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zhì)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jīng)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
總之,《傷逝》中子君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
傷逝讀后心得【篇3】
當(dāng)我第一遍讀《傷逝》的時候,還是帶著初中生稚嫩的心理,對于魯迅筆下的涓生和子君,只看到他們戀愛的悲慘結(jié)局,無法感悟其言語中隱含的更豐富的內(nèi)涵。但等到我進入紹興文理學(xué)院,來到魯迅先生的故里,仿佛又多了不一樣的感受,所以當(dāng)我再次翻開《傷逝》的時候,也就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讀后感。
《傷逝》是魯迅先生寫的唯一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篇小說描繪了一對五四時期的青年在沖破封建的、傳統(tǒng)的舊思想后收獲愛情,但思想被禁錮在個人狹小的空間里,無法放眼更廣闊的世界而最終悲慘收場的故事。
小說一開始便提及了悔恨和悲哀,寫到子君離去后涓生空虛的、寂靜的如死灰一般的世界。通過聆聽子君的鞋聲來等待她,也因此引出子君的出場臉上帶著微笑的酒窩。于是開始追憶和子君生活的點點滴滴。
當(dāng)涓生和子君在破屋相視片時之后,便開始談家庭專制、打破舊習(xí)慣、男女平等、伊孛生、泰戈爾、雪萊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子君這樣堅決地、平靜地說出這些話,可以體現(xiàn)出五四時期被新思潮喚醒的青年人,懷著個性解放的強烈意愿。但是盡管如此,還是未能完全擺脫舊思想的束縛:當(dāng)涓生指給子君看壁上釘著的銅板的雪萊半身像時,她只草草看一眼,便低下了頭,似乎不好意思了。從中也可以映射出傳統(tǒng)的舊思想對人們思想禁錮之深,影響之廣泛。不管怎么樣,在當(dāng)時那樣的社會背景和時代下,涓生和子君身上也是帶著新潮兒味的。涓生送子君出門后,子君目不邪視地驕傲的走了,沒有看見,我驕傲地回來。在子君心中存在著那個性解放的堅定的信念,便心生驕傲,而涓生竟也驕傲地回來,在我看來,便是一種心理自慰。
涓生和子君沖破家庭的束縛,在吉兆胡同構(gòu)筑起屬于兩個人的幸福城堡。但這幸福卻是如此短暫,如此脆弱。當(dāng)他們的家因添了花草、四只小油雞、一只叭兒狗后變得熱鬧,而他們也沉浸在這幸福和安寧中時,卻又不得不在現(xiàn)實經(jīng)濟壓力面前敗下陣來。子君的大無畏因為油雞和阿隨、因為經(jīng)濟的窘迫而變了色、消失殆盡,而涓生也一時無法理解子君的突變,反而感到心痛,甚至幾度想到了子君的死,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zé)、懺悔了。從這點可以看出涓生與子君的愛情已近乎走到盡頭了,兩人無法再燃燒愛情的火花。在社會經(jīng)濟的巨大壓力下,涓生和子君的愛情也黯然失色,最終無法挽回。
在涓生得知子君死去的消息后驚得沒有話。涓生最終選擇離開吉兆胡同因為阿隨的回來。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阿隨,就像對逝去的子君,心中充滿了愧疚和悔恨。子君在生活面前表現(xiàn)出舊社會女性柔弱的一面,向困難退縮,所以當(dāng)希望破滅后,她的生命也將結(jié)束。涓生雖然有了淺顯的盲目追求愛情的認識,想使自己走出困境,但他的步伐是那么無力,猶如井底之蛙,只能在子君死后沉浸在無限的悔恨和悲哀里。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也準確、真實地映射了五四時期一批青年的現(xiàn)狀,在追求個性解放的道路上表現(xiàn)出其軟弱性和動搖性。
傷逝讀后心得【篇4】
一篇文章的成功,細節(jié)描寫異常重要。《傷逝》真實而細致的細節(jié),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可見作者極高的文學(xué)造詣。
小說寫得極其平常,即便在寫其二人熱戀到分手的過程也未發(fā)生什么重大事件,那些家常里短,那些“油雞們”和“叭兒狗”,那些夫妻之間的眼神,姿態(tài),動作,那些……這些微妙而閃光的細節(jié),都很好的服務(wù)于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夾著驚疑的光,雖然力避我的視線,張皇地似乎要破窗飛去。”當(dāng)涓生向子君表達愛慕之時,子君的眼神被刻畫得如此傳神。進而,將子君這一整體形象活脫而出,嬌人,可憐,淋漓盡致。
破屋,板床,半枯的槐樹和紫藤,只是鹽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數(shù)句白描,將涓生那絲異樣的空虛和寂寞躍然紙上。這意味深長的細節(jié)給人以難以忘懷的銘記。
傷逝讀后心得【篇5】
談起《傷逝》,有些人認為涓生可惡的,他放棄了子君,他讓他愛的人死在無愛的世界里,涓生后來的懺悔都是無用的,虛假的。而有的人則認為,涓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值得同情的。那么,我們應(yīng)該用怎樣的態(tài)度看這個問題呢?理解涓生的行為嗎?還是?如丁緒榮教授所說:假若我對文中涓生的悔恨和悲哀給予肯定,是否肯定作品中我的認識,和那些為自己厭棄子君作為辯護的理由呢?
我認為,涓生是應(yīng)該得到理解的,無論在什么時候,甚至在他想與子君各謀生路時,他內(nèi)最深處都是始終愛著子君的。
從在會館時,子君不在,看書已經(jīng)翻了十多頁了,但是毫不記得書上說的事,子君來了,涓生的心便寧貼了,到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tài)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后的情形,然后同居,就算發(fā)現(xiàn)子君變得越來越俗,想放棄她時,心里還是牽念著的。不然,在攤牌前,為什么涓生還要故意和子君閑談,稱揚諾拉的果決?不就是怕突然說出分開會刺到子君,想借諾拉的果決給子君一點鼓勵么?到了最后還小心翼翼地說,生怕傷到子君的心,這不算是涓生對子君最后的愛護么?知道子君死后涓生如泣如訴的悔恨,不可以證明涓生的愛么?我為什么偏不忍耐幾天,要這樣急急的告訴她真話的呢?我不應(yīng)該將真實說給子君,我們相愛過,我應(yīng)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我沒有負著虛偽的重擔(dān)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dān)卸給她了。子君的死喚起涓生無限的傷痛與自責(zé),他自殘般地一任這死的寂靜侵蝕著我的靈魂,希望有鬼魂,希望有地獄,是希望有再次與子君相逢的機會,有讓他贖罪的機會這一切,不都可以說明子傷逝讀后感君在涓生心里一直一直都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么?
同時,當(dāng)然地,子君也是一直深深愛著涓生的,涓生當(dāng)時的言辭,子君至于讀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誦,還時不時拿出來溫習(xí),同居后怕影響涓生,隱藏自己的不快活而強作勉強的笑容,逼涓生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這些都說明子君在意他,愛他。
所以可以看出,兩人是相愛的,一直都是。他們在一起是因為有共同的認識、共同的看法,他們想彼此互相扶持走下去,在他們的精神家園相互偎依、相互指引。他們想努力創(chuàng)造越來越美好的生活,好好過日子。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大概就是他們溫暖的夢吧?
既然愛,為何要分開?涓生說:因為,因為我已經(jīng)不愛你了!看起來,分開是因為不再愛。現(xiàn)大部分學(xué)者認為,涓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子君不是他想的那樣的,不是大無畏的勇士,而是怯弱與頹唐,他發(fā)現(xiàn)他不愛子君了,再加上生存的窘迫,那只有分開了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是這樣嗎?
我很贊同顏阿龍先生的說法:他們在反抗中堅強地走到一起,卻又成為反抗下的愛情和自身軟弱的犧牲品,這種盲目的愛情就生存在死亡的邊緣。大家公認為,這是個愛情悲劇。而這愛情悲劇的產(chǎn)生,我認為并不來源他們自身,而來源外部的環(huán)境。
那么,涓生的悲劇是否可以避免呢?如果可以,又應(yīng)如何避免?這也是一個引起熱列討論的問題。
丁緒榮教授說:涓生和子君熱烈而真誠地相愛,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憧憬、理想和追求。這點我認為很有道理,沒有共同的理想與信仰,怎么會相愛呢?但丁教授又說:同居后喻示著兩人愛情悲劇的來臨。這點我并不贊同。
我認為,涓生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他惟一須做的,就是牢記最初的夢想,時時惦念,用它來做生活的前導(dǎo)。
子君對涓生的愛已成為本能,已成為如吃飯一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是生存的條件與前提。所以,成為了本能的愛化為思想上的潛意識,而不再像初戀時那樣用某些行為或語言特意表達出來。于是,在涓生看來,子君的感情似乎淡了,見識似乎只是淺薄起來子君的功業(yè)就建立在吃飯上,子君俗了。
當(dāng)吃飯問題都無法解決,怎會有精力像在會館里般談?wù)撘霖蒙勓┤R,談男女平等等思想?民以食為天,所以,子君終日忙碌養(yǎng)狗飼雞燒飯為家里所做的一切,是應(yīng)該得到涓生的理解的,而涓生卻認為是庸俗,認為她讓他空虛了。在社會壓力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下,怎會有時間與精力重習(xí)溫馨?于是,兩人便將那一點一滴最真最深的愛沉淀在心里最底層,不再如以前任意表達,而空出大量空間留給如何謀生計,這樣,腦袋里的思想與行為便都是為了活下去,漸漸的,涓生忘了自己內(nèi)心靈魂深處正一點一點沉淀的熾熱的愛。
既然忘了愛,既然以為自己已經(jīng)不再愛,那何必再在一起?于是,分開。
愛真的不存在了么?子君走后,剩一個空房子,涓生回來便如腦后受了一擊,無言地站著,遍看各處,尋覓子君,轉(zhuǎn)念尋信或她留下來的字跡,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不都可以證明涓生對子君的愛是存在的么?
如果涓生沒有忘記心中對子君的愛,沒有忘記最初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夢想,或許他們會互相體貼,彼此溫暖,一同走艱難,向著夢前進,永不言棄,因為心中的信念。
所以我認為,他們分開是因為涓生忘了愛,忘了愛的存在。
既然忘了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此時的涓生是不清醒的。他沒有清楚地意識到什么才是他最想要的,他應(yīng)該為了他想要的而去做什么。也就是說,分開這個決定,不是涓生頭腦清醒時做的,而是在涓生已被生計問題浸泡得迷糊時想的決定,并不能代表涓生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
可是人不可能總保持清醒,免不了有被其它問題困擾的時候,免不了有忘了最初夢想的時候,難道就意味著免不了做下讓自己后悔的事么?如果忘了心中最初信念或感到迷惘無助了怎么辦?
剛才我們說了,涓生是因為不清醒才做出了讓他后悔的決定。那如果涓生不清醒時不做決定呢?如果順著原來的生活軌跡走下去呢?
如果涓生不輕易做出決定,而是按原來的生活繼續(xù)下去,繼續(xù)努力,雖然心中會有迷惑,但我認為,迷惑總有解開的一天,就如不可能一年四季雨水不斷一般。到了時候自然會明白開朗,重新振作。
所以我認為,當(dāng)我們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孤單無助難過時,是否可以試著不想太多,想也未必想得明白想得正確,畢竟當(dāng)局者迷,不宜輕易做出決定。幸而腳下的路是自己清醒時選的,是為了最初的夢想而選的,順著腳下的路堅持走下去是否會有好的結(jié)果如最初所想呢?我認為會的,只要熬過了那一段不知方向不知目的只知向前走的忐忑。
一段長長的路,藍天,白云,兩邊都是鮮花綠草,順著這條路走,一切都是那美好。可是,在通往終點的路上,是否經(jīng)得住路邊的美麗景色?是否會一直記得終點的方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想買某件東西而去商場,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心中狂喜,回到家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不需要的買了一大堆回來,而最初要買的卻被遺忘在其它繽繁商品間。人走在路上,肯定會有各式的想法不斷冒出來的,這未必是壞事。但真的要因為新的想法而改變腳下的方向么?所以,要心記遠方的目標;不忘腳下的腳步,用清醒的腦袋,去欣賞路邊的美麗。
可是,若走到半路天突然黑了,灰色的云大團大團壓下來,雷聲從耳邊滾過,已看不清腳下的路了,如何是好?驚恐是肯定的,但做出的反應(yīng)卻因人而異。在慌亂中另選其道么?另選其道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只是在不知所措間失去了理智盲目作出的選擇,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忘了晴朗時腳下這條清晰的大道么?所以,如果在黑暗中沉著冷靜,沿著腳下的路小心翼翼避開風(fēng)雨走下去,或?qū)嵲谵嗖蛔⌒闹械目謶志驮卣痉(wěn)不動待到風(fēng)雨過后光明重新灑下照亮眼前所有再啟程,會不會比另選方向好呢?我認為是的。
牢記心中最初的夢,迷惘無助時,請堅持腳下的路。
如果堅持,如果不忘記,風(fēng)雨過后,誰又能否定面前不是一片光明?
傷逝讀后心得【篇6】
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于連這一點也想不到了”。后來涓生不管子君,找到個燒著火爐的免費的圖書館里看書、度日,“我終于在通俗圖書館里覓得了我的天堂”。同時,嫌棄著子君:“她早已什么書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只得一同滅亡”。說得多么冠冕堂皇,就是嫌棄唄!“說出我的意見和主張來: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jīng)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子君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瞬間便又蘇生,眼里也發(fā)了稚氣的閃閃的光澤。這眼光射向四處,正如孩子在饑渴中尋求著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回避著我的眼”子君隨她父親走了,不久,傳來子君死了的消息。
這篇故事看得我很是生氣,給我的感覺涓生就是一個負心漢!相戀是美好的,他是如何的期待、盼望著子君的到來,那么熱烈的交談。同居后,生活里就主要是柴米油鹽了,女人這樣的為你做,照顧著你,正是因為愛著你呀!不然,誰愿意做這些粗活?玩、享樂誰還不會嗎?可這男人看不到,吃飽喝足了,就需要精神上的交流。沒錯,但這是建立在你吃飽喝足的基礎(chǔ)上啊!餓著肚子的時候你需要什么呢?很鄙視這男人,他自私,狹隘,只知道自己,看不到別人為他所做。
在文章的最后,涓生后悔了:“她當(dāng)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我愿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么,即使在孽風(fēng)怒吼之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dāng)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zé)M我的悔恨和悲哀”。我甚至不相信涓生的懺悔,覺得人性難移。同時,也認為后悔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錯了就是錯了,害人害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