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長津湖》的觀后感如何寫
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里面的情節會引發我們的思考,不同的人在觀看同一部作品之后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觀看結束后我們可以嘗試動筆寫上一份觀后感,寫觀后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谀男枰,我們整理了關于《長津湖》的觀后感如何寫,本文供你閱讀參考,并請收藏!
關于《長津湖》的觀后感如何寫(篇1)
我愛我的祖國,一刻都不能分離。9月30日22:40,與小伙伴們選擇以跨夜觀看《長津湖》的方式,為祖國慶生!看完之后,我的感受如下:
一、這是一場敵我雙方差異懸殊的戰斗。我們步槍輕武器,敵人飛機和大炮;我們吃炒面啃雪,敵人吃罐頭啃肉;我們秋衣,敵人厚衣。但是我們的精神力量之強大,高于敵人數倍。
二、不但要和敵人拼命,還要以血肉之軀與零下近五十度的極端嚴寒天氣斗爭。我們為伏擊敵人,冰天雪地里不分晝夜急行軍,雪地中潛伏。
三、這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斗。為了下一代不打仗,為了新中國站穩腳跟,爭取發展時間,必須要打,而且必須打贏。
四、電影所展現的自然環境之惡劣、戰斗之殘酷、場面之悲壯,都難以全部還原真實,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才知道。
五、歷史要被看到,更要被銘記,愛國主義必須要在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身上傳承,F在的江山和美好生活,是我們的父輩用生命換來的。
六、落后就會挨打,弱國無外交。從敵人動不動就想來欺負我們,到擁有東風快遞敵人不敢輕舉妄動,再到現在中國的硬氣外交,是多少父輩打下的局面。
七、人民子弟兵是人民的安全保障,人民是人民子弟兵的力量源泉。
最后,一定要帶著家人、孩子去電影院看看《長津湖》。
關于《長津湖》的觀后感如何寫(篇2)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是以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全情還原了這場史詩戰役,表現了志愿軍戰士服從命令堅決不退縮的精神和不懼強敵敢于戰斗的英雄氣概!該影片拍出了戰爭的殘酷,拍出了我中國人民志愿軍支援朝鮮戰爭的英勇無畏,敢打必勝的精神和保家衛國的信念!原來,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前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生逢華夏,何其有幸!
當主角伍千里放下碗筷接受歸隊命令時;當已經退伍的梅生騎行12小時自行車來報道時;當千里秒懂劉秘書(毛岸英)眼神中的焦慮,立即命令隊伍整理裝備五分鐘后出發時;當積雪覆蓋在戰士身上他們一動不動避免敵人偵查時;當他們咬著焦黑堅硬的土豆時;當無數戰士甘于獻出生命與敵人殊死對決時,我淚目了!沒有凍不死的英雄也沒有打不死的英雄!有的只是軍人的榮耀!
“為了讓我們后輩不用再打仗,再面對苦難!”“這仗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來打”!“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寥寥幾句,告訴了我們為什么要打這場仗:為了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不好欺負!給后輩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結合我的工作,自問自己當初為什么來到___?為什么來要放棄原本熟悉而又安逸的工作環境來到重__參加集訓?為什么要天不亮就要趕到學習門店去學習?為什么要通宵在門店熬夜學習調整陳列?……答案是:為了提升自己綜合能力!為了讓自己擁有勝任更高崗位的能力!為了讓自己收入更高一點!為了能讓自己和親人生活得更好一點……
___第一課就是進行軍訓,除了讓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我們學會以軍人的要求來要求自己,打破固有思維!打造團隊意識!提升執行能力!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同樣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接到工作任務,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應該是困難的理由,而是堅決執行,想盡一切辦法,任務必達!
關于《長津湖》的觀后感如何寫(篇3)
“沒有凍不死的英雄,更沒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軍人的榮耀”,什么是軍人的榮耀?什么是志愿軍的軍魂?是什么沖破層層枷鎖,越過槍林彈雨讓軍威、國威揚名立萬、英勇突圍?依吾觀,是英雄骨,是軍人魂。
英雄之心見山見海,矢志不渝、至死未休,如長明火種,點然新中國希望之光,照亮下一代成長的路,令吾輩動容,吾心激蕩!緒WW.Zf133.CoM 】
其英雄骨、軍人魂,首在信念堅定、一以貫之,浩氣展虹霓。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志在愛國,“尊嚴只能在戰場上取得”,所以指導員梅生瀕臨退伍仍淚別妻女,腳踏數十公里也要歸隊再戰,所以伍百里、伍千里、伍萬里三兄弟全員入伍,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沒有人可以攻破中華民族的信念,志在守護,志在未來,一襲軍裝便是一身擔當,一桿槍便挑起家國重擔,他們不忘背后長城萬里風光無兩,雄奇壯闊,不忘故鄉沂蒙山秀美清麗,不忘百姓扔上車的綿衣和對面的微笑,那是最初的信仰和守護的源頭,以己粉身碎骨,愿汝一生無傷。
其英雄骨、軍人魂,亦在靈活機動,智勇無雙,煙塵一劍掃。
這場戰爭最殘酷的劣勢便是資源,無衣御寒,無食慰腹,無先進槍炮空軍,凍土豆與感恩節的火雞、步行與坦克軍車的對比中,飽含令人心酸的貧苦,但作戰的靈活性、策略的合理完美的彌補了缺憾。無論是自習英語、在戰場迷惑敵人、聲東擊西,還是隨手利用敵軍的鐵盾,炮彈,駕駛坦克,抑或是環環相扣,從通訊塔到高地,從大榆洞到機場,整個作戰過程緊迫不失流暢,完美結合熱血與冷靜,可謂有勇有謀,真為英雄氣概、中華風范!
最動人的英雄之心,更在紀律嚴明與和諧關系相結合相平衡,可敬可愛。
他們是可敬的軍人,罰站,檢討是為處罰,一聲令下,“五分鐘內整理裝備”,一聲槍響,沖鋒陷陣一往無前,筆直如松、義氣如劍,霜寒十四州。冷峻嚴肅,敏銳謹慎,千秋尚凜然。他們更是可愛的人,余從戎對伍萬里的看似調侃、實則照顧,雷睢生,談子為等人的言傳身教,我們見證了少年意氣到從容赴戰的成長,見證了齊力斷金、不分你我的團結,也見證了“挺住就是一切”的堅定和“有些槍可以不開”的溫柔,拳拳之心、動人至深,黃綠色迷彩、深青色山巒、金色朝霞、深藍色夜景、冷白色月輪、暖黃色燈火、雪色冰雕,亦冷亦暖,可剛可柔,崇尚英雄才會存在英雄,真正走近他們,記住他們,他們就永遠留在世間。
“山河猶帶英雄氣,試上最高處閑坐地”,唯愿以你我之筆,記英雄之名,以吾輩之志,效先輩壯行,緬懷不因時代而變遷,意志不為歲月所更改。
關于《長津湖》的觀后感如何寫(篇4)
吃過晚飯,我和媽媽匆匆忙忙趕往吾悅廣場,觀看電影《長津湖》。這場電影給我的感觸很深。
我看到了一群勇敢的戰士。一個個戰士被炮火炸飛,可是戰士們仍然向前沖,奮勇殺敵。為了不被偵察機發現,戰士們一動不動地躺在石頭上,即使被槍打中,鮮血直流,也一聲不吭。
我看見了一群舍己為人的戰士。楊根思率領部隊打退美軍8次進攻,最后只剩下他一個人。他抱著炸藥包與美軍戰士同歸于盡。雷公為了不讓自己的軍隊暴露,抱著滾燙的標識彈沖向汽車,把汽車開到遠離我軍的地方,最后犧牲在炮火中。
我看到了一群團結的戰士。接到任務,七連馬上行動,應到一百五十七人,實到一百五十七人,一個也不少。在運送電臺時,他們既把電臺安全送到了目的地,也把美軍打退了。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永遠懷念這群可愛的戰士。
關于《長津湖》的觀后感如何寫(篇5)
10月14日,單位組織大家觀看了電影《長津湖》,長津湖戰役是朝鮮戰場非常有名的幾場戰役之一,它比上甘嶺戰役都要艱苦,比松骨峰戰役都要慘烈。看著美國用當時最現代化的武器打擊著小米加步槍的志愿軍、看著美軍吃著牛肉、巧克力,喝著咖啡,而我們最可愛又可敬的人吃著凍得硌牙的土豆,看著美國的飛機大炮等重型裝備,我感覺我的心在滴血、在絞疼。因為我知道這是場不對等的艱苦卓絕的戰爭、是代價巨大犧牲巨大的戰爭,是建立在無數先輩的血肉之上的戰爭!但是就是這樣實力相差非常大的情況下,我們的志愿軍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將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從興南港趕下了海!
《長津湖》里,看著美國的飛機肆無忌憚殺害我們最可敬可愛的人,我的心在絞疼?粗覀冏羁蓯鄣娜嗽谵Z炸信號塔那場戰斗里奇襲美軍,我流淚了。無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每一名戰士都是有爸媽有家有血肉的人。本來,連長伍千里該回家孝敬父母,指導員梅生要給女兒輔導算術課,他們能回歸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本來,美國的大兵該在老家吃著火雞慶祝圣誕。
得益于現代科技,《長津湖》里的戰爭場景格外真實,但我知道,導演其實還是弱化了戰場的殘酷,其實戰爭是殘酷的,它遠比電影呈現出的場景殘酷百倍甚至千倍,但是電影隱去了血腥場面,只以講述的方式呈現,也正是這場講述,我和我的同事們都落淚了。戰爭就是如此的可怕,甚至于比這個還可怕。
《長津湖》里,我們最可愛的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吃不飽穿不暖,他們全憑的是保家衛國的決心,以令人無法想象的`巨大毅力,全然不顧自己的饑寒,竟然還付出了巨大的戰斗力,對敵人發起了追擊反攻。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堅韌!正如火車上那場路過長城的場景。
有人說:歲月靜好,其實這全是先輩們負重前行,全是先輩用血肉鑄成。所以,我們不光要把“珍惜和平”掛在嘴上,還要真的把“珍惜”二字付出實踐,認真工作,好好做人,不辱先輩之忠烈!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開創未來,中國萬歲!
關于《長津湖》的觀后感如何寫(篇6)
何謂反戰?是生于華夏大地而跪服國外圓月的“慕洋犬”?是蔭于前輩犧牲換來的幸福生活,而對冰雕連烈士出言不遜的所謂“大V”?《長津湖》的沖鋒號角仍在今日回響,于皚皚白雪中擎起一面烈烈紅旗:反戰,就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我們有幸,生在和平的國家,硝煙從未散去,最可愛的人阻擋著它。戰場之外,伍千里、伍萬里是兒子,梅生是丈夫和父親,每個人都有想守護的一隅:可能是為爹娘蓋一座房子,可能是把囡囡的數學教好。然而,槍聲響起,他們都義無反顧地將這一隅延展為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只因他們深知“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下一代就不用打了”。反戰,不是哆哆嗦嗦、冒著油汗地向敵人尋求寬恕,而是把戰爭止息在自己面前,面前是炮火,身后是和平。
“他們為什么是英雄?因為他們躺在那里!我們為什么要致敬?因為我們站在這里!他們為什么會躺在那里,是為了讓我們站在這里!”雷公的沂蒙山仍然蒼翠著,然而名字上的紅圈已用血淚刻下——接力棒,已經到了我們手上。那么,何謂我輩青年的反戰?從“不敢忘,不能忘!”開始。
我們不必用用牙齒與凍土豆硬碰硬,但端著裝滿的飯碗,請感受到這是一種幸福;我們不必再十七八歲面對敵軍的槍眼,但握著答卷的墨筆,請感受到這是一種幸福——我們習以為常的幸福,前輩們的眼睛看不到,前輩們的心卻一清二楚。因而偉人的兒子身殉異鄉,未及而立的戰士永生烈火,無數少年身守住了中國的第一個甲子,“雖萬死而猶未悔”。反戰,就是辨明:倘若要死,是為了一個人死,還是一群人活。
看完電影,亮起的影院映射同學們的淚光。我想,與我們東中學子一樣,當今青年的心中都有一團火,是五千年前的火種,七十年前的紅旗。然而,我們更應警惕的是,即使心有星火,若被“躺平”“佛系”的濕沙子覆蓋,便難成燎原之勢——這或許,便是我們的戰爭,而同樣的,這場信仰之戰,價值觀之戰,“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反戰的前提是能戰,是知道為何而戰,胡修道舉起槍時如是,我們青年舉起筆當亦如是!
志愿軍戰士宋阿毛在絕筆中寫到:“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庇来共恍嗟挠⑿郏刈o著你我;你我守護著的,也終將是下一代中華兒女眼中的永垂不朽。
打得一拳開,是先烈們反戰中犧牲的生命;免得百拳來,是先烈們反戰中換來的明天。反戰,是能戰、敢戰、不忘戰、不忘為何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