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上有兒童 哪些事情要謹記?
開車時不要與孩子說笑
城市中日益增多的車輛、參差不齊的駕駛員素質以及不合理的道路設計都使得路況變得越來越復雜,駕駛員需要更加集中注意力才能應對。
大家都知道開車時不能接打電話,這是為了防止駕駛員注意力分散導致的交通事故,其實和孩子說笑是一個道理。有的駕駛員還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過于專注,會回頭到后排與孩子說話,危險不言自明。
編輯建議:駕駛愛車時要集中注意力,正常溝通即可,不要與孩子說笑。
不在車內擺放堅硬裝飾物
不少愛美的女性車主都會對自己的愛車打扮一番,擺上各種裝飾物,身為人母之后依然樂此不疲。
其實,只要不影響行車視線,可以在車內擺一些玩偶等物品,但絕對不能放置堅硬的、棱角分明的裝飾物。發生事故時,車內的物品會到處飛散,車內的孩子難免“中槍”,到時候再后悔就有點來不及了!
編輯建議:不要再車內擺放金屬、堅硬的裝飾物
不要讓孩子在車內進食
不少人都會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上下學時孩子都比較餓,很多車主會選擇讓孩子在車內進食,一來是節省了時間,二來是能讓孩子及時補充能量。
這本來是件兩全其美的好事,但是遇到突發情況時就麻煩了,例如急剎車時孩子的身體自然前傾,沖向前排座椅或儀表臺,口中的食物很容易卡在咽喉,而手中的食物,例如羊肉串、糖葫蘆、瓶裝水等等,也可能造成嚴重的損害。
編輯建議:禁止孩子在車內進食
不要讓孩子在汽車周圍玩耍
玩耍是孩子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所以每當放學過后都能見到路上布滿笑容的一張張小面孔。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8歲以前對速度的認知不夠全面,不能準確判斷物體運動的速度,并且很容易收到日常經驗的影響,舉個例子,如果您問一個4歲幼兒“這個車開的快不快?”他(她)可能會說:“這個車開得慢,因為他(司機)老了,開不動了,那個司機還年輕”。
所以說小孩子并不完全具備對汽車速度感知的能力,這說明了為什么有很多小孩子敢于在快速的車流中穿梭或站在正在倒車汽車的后面。
2012年9月,網友“青島姑娘老徐”發微薄稱自己兒子所在的幼兒園發生了一起悲劇,一位母親在倒車時不慎將自己兩歲的孩子碾壓致死。不幸的是這樣的案例并非只此一件,在百度上搜索您會發現更多的悲劇。
編輯建議:雖然我們無法快速提高孩子對速度以及危險的認知能力,但是我們可以教導孩子在遠離汽車的地方玩耍;并且您在倒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孩子給您指揮!
車身粘貼警示標志,提醒其他車輛
“BABYINCAR”這是在很多車上都能見到的警示標志,這類標志一般為醒目的黃色,并由反光材料制成,無論在白天還是夜間都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編輯建議:編輯在網上淘寶了一下,“BABYINCAR”反光貼紙價格不超過10元,無論從安全角度考慮還是價格考慮,這個都可以有。
培養安全意識,孩子受益終生
遙想當年,各位坐在屏幕前的家長在小學時代一定都學過大禹治水的故事,與其“堵”不如“疏”,教育孩子的道理也是如此,“這個不能做”“寶寶別這么干”的效果遠不如讓孩子更早的認知汽車和培養交通安全意識。
小孩子心中對汽車了解了,就不會對汽車過于好奇;知道到闖紅燈可能再也見不到媽媽后,就不會在路口冒冒失失。這和您教孩子別摸電門是一個道理,他們長大后一定會感激您當年的教育,并因此受益終生。
編輯總結:長春汽車被盜案給我們敲響了安全的警鐘!希望孩子與汽車間的那些不能承受之痛不再發生,也愿天下每一個家庭都能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