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截至2015年12月,學校有教職工457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雙聘院士17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56人,天津市“千人計劃”入選者135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2人,“973”首席科學家有1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2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4人,具有正高以上職稱的教職工762人,教授697人。有國家創新研究群體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教育部創新團隊8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
兩院院士
類別 | 姓名 | 簡介 | 姓名 | 簡介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余國琮 | 著名化工蒸餾專家 | 周恒 | 著名流體力學專家 |
彭一剛 | 著名建筑學家 | 張春霆 | 著名生物物理學家 | |
姚建銓 | 著名激光與非線性光學專家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曹楚生 | 著名水利工程學家 | 王靜康 | 著名化工工業結晶專家 |
沈家祥 | 著名制藥工程專家 | 葉聲華 | 著名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家 | |
陳予恕 | 著名一般力學專家 | 余貽鑫 | 著名電力系統分析、規劃與仿真專家 | |
鐘登華 | 著名水利工程學家 | 鄒競 | 著名感光材料專家 | |
蘇萬華 | 著名內燃機專家 | |||
雙聘院士(部分) | 謝世楞 | 工程院海岸動力及海岸工程專家 | 鄔賀銓 | 工程院通信工程專家 |
時銘顯 | 工程院化學工程與設備專家 | 劉昌孝 | 工程院藥代動力學專家 | |
吳祖澤 | 科學院實驗血液學專家 | 韓其為 | 工程院水利工程專家 | |
王浩 | 工程院水利工程專家 | 侯立先 | 工程院環境工程專家 | |
汪忠鎬 | 著名血管外科專家 | 曾毅 | 病毒學專家 | |
饒子和 | 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 |
國家級教學團隊(14個)
序號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年份 |
---|---|---|---|
1 | 化學工程教學團隊 | 王靜康 | 2007 |
2 | 光學與光電子技術教學團隊 | 郁道銀 | 2007 |
3 | 力學教學團隊 | 亢一瀾 | 2008 |
4 |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教學團隊 | 葉聲華 | 2008 |
5 | 工科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田宜靈 | 2008 |
6 | 精細有機合成化學及工藝學課程教學團隊 | 馮亞青 | 2009 |
7 | 制藥工藝學教學團隊 | 元英進 | 2009 |
8 | 中國古建筑測繪教學團隊 | 王其亨 | 2009 |
9 | 化工專業實踐教學團隊 | 張金利 | 2010 |
國家級精品課程(42門)
序號 |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序號 |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1 | 電工學 | 王萍 | 22 | 材料力學性能 | 王吉會 |
2 | 材料力學 | 亢一瀾 | 23 | 理論力學 | 賈啟芬 |
3 | 制藥工藝學 | 元英進 | 24 | 工程振動與測試 | 劉習軍 |
4 | 通信原理 | 侯春萍 | 25 | 無機化學(工科) | 崔建中 |
5 | 化學工藝學 | 米鎮濤 | 26 | 弧焊電源及控制 | 胡繩蓀 |
6 | 精細有機合成化學及工藝學 | 馮亞青 | 27 | 工程成本規劃與控制 | 王雪青 |
7 | 質量管理 | 何楨 | 28 |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 | 張世昌 |
8 | 金屬工藝學 | 楊玉虎 | 29 | 測控電路 | 張國雄 |
9 | 基礎工業工程 | 齊二石 | 30 | 化工分離過程 | 姜忠義 |
10 | 光電圖像處理 | 劉文耀 | 31 | 中國古建筑測繪 | 王其亨 |
11 | 精密機械設計基礎 | 裘祖榮 | 32 | 鋼結構 | 丁陽 |
12 | 建筑設計基礎 | 彭一剛 | 33 | 生物醫學光子學 | 趙會娟 |
13 | 電視原理 | 侯正信 | 34 | 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 | 陳樹昌 |
14 | 化工原理及實驗 | 賈紹義 | 35 | 管理統計學 | 劉金蘭 |
15 | 運籌學 | 吳育華 | 36 | 合金固態相變 | 趙乃勤 |
16 | 電路基礎 | 孫雨耕 | 37 | 有機化學(工科) | 張文勤 |
17 | 工程光學 | 郁道銀 | 38 | 光電子技術 | 姚建銓 |
18 | 國際工程合同管理 | 張水波 | 39 | 化工設計 | 王靜康 |
19 | 大氣污染控制 | 陳冠益 | 40 | 材料現代研究方法 | 杜希文 |
20 | 計算機網絡基礎 | 孟昭鵬 | 41 | 水工建筑物 | 張社榮 |
21 | 物理化學 | 周亞平 | 42 | 反應工程 | 辛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