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師范學院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成都師范學院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截至2016年5月,成都師范學院有專任教師686人,高級職稱教師223人(其中教授73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427人。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成員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人,省級專家2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8人,四川省師德標兵2人。此外有四川省優秀教學團隊1個。
全國優秀教師(2人):鄧賢、李志平
四川省優秀教學團隊(1個):心理學教學團隊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序號 | 姓名 | 專業 | 類別 | 批準時間 |
1 | 陳寧 | 高等教育學 | 國務院特殊津貼 | 1999年 |
2 | 李小融 | 心理學 | 國務院特殊津貼 | 1999年 |
3 | 邱興 | 教育學與心理學 | 國務院特殊津貼 | 2007年 |
4 | 陳國英 | 教育學與心理學 | 國務院特殊津貼 | 2008年 |
5 | 曹子建 | 生物學 | 國務院特殊津貼 | 2011年 |
6 | 鄧賢 | 漢語言文學 | 國務院特殊津貼 | 2011年 |
四川省突出貢獻優秀專家
序號 | 姓名 | 專業 | 類別 | 批準時間 |
1 | 陳寧 | 高等教育學 | 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 | 1996年 |
2 | 熊方軍 | 管理學 | 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 | 2011年 |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序號 | 姓名 | 專業 | 類別 | 批準時間 |
1 | 陳寧 | 高等教育學 | 省第三批、第八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 2002年、2010年 |
2 | 李小融 | 教育學與心理學 | 省第七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 2006年 |
3 | 邱興 | 教育學與心理學 | 省第八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 2010年 |
4 | 曹子建 | 生物學與農學 | 省第九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 2011年 |
5 | 熊方軍 | 管理學 | 省第十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 2013年 |
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序號 | 姓名 | 專業 | 類別 | 批準時間 |
1 | 任迎虹 | 生物學與農學 | 四川省第八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 2009年 |
2 | 郭平 | 高等教育學 | 四川省第九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 2011年 |
3 | 鄒威華 | 英語語言文學 | 四川省第九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 2011年 |
4 | 鄧達 | 教育學 | 四川省第九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 2011年 |
5 | 李巍 | 高等教育學 | 四川省第十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 2013年 |
6 | 鄧龍安 | 工商管理 | 四川省第十一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 2014年 |
7 | 胥必海 | 藝術學 | 四川省第十一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 2014年 |
8 | 唐安奎 | 教育學 | 四川省第十一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 2014年 |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立項時間 |
0-3歲嬰兒的保育與教育 | 文頤 | 2013年 |
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立項時間 |
中學物理教學設計與實踐 | 楊祖念 | 2015年 |
設計史設計概論 | 馬濤 | 2014年 |
C#程序設計 | 張敏輝 | 2014年 |
截至2016年5月,成都師范學院建設有四川省哲社重點研究基地1個,四川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1個,四川省高校社科重點研究基地4個,四川省級區域與國別重點研究基地1個,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1個,四川省教育廳創新團隊5個;有校級研究中心2個,校級研究所18個,校級創新研究團隊3個。此外還有兩個省級學會掛靠在該校。
四川省哲社重點研究基地(1個):四川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1個):四川省心理與行為科學普及基地
四川省高校社科重點研究基地(4個):四川省教育信息化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學教師師德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中心、四川0-3歲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
四川省級區域與國別重點研究基地(1個):東南亞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1個):四川兒童組織認同研究團隊
四川省教育廳創新團隊(5個):區域人文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創新團隊、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創新團隊、蠶桑研究創新團隊、教育咨詢與質量監測評估研究創新團隊、計算智能研究創新團隊
掛靠單位(2個):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四川省心理學會
校級科研平臺
校級研究中心(2個):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基礎教育研究中心
校級研究所(18個):智能計算與信息技術研究所、體育文化產業研究所、數字媒體學習研究所、管理心理學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研究所、數學教育與教育數學研究所、農村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文獻信息研究所、功能分子研究所、BIM技術應用研究所、跨語言文化應用研究所、心理與行為研究所、學前教育研究所、西部人文研究所、蜀地音樂研究所、核酸研究所、藝術文化傳播研究所
校級創新研究團隊(3個):蠶桑研究團隊、經濟轉型與管理創新研究團隊、濃香型白酒研究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