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科技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廣西科技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據2017年10月學校官網資料顯示,該校共有專任教師1344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606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占總專任教師總數的近50%,具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近840人。
教師隊伍中有全國模范教師、自治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廣西八桂名師、博士生導師、廣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廣西卓越學者、廣西青年科技獎者等。
有廣西高校優秀教學團隊6個(高等數學教學團隊、電子設計與實踐教學團隊、西方經濟學教學團隊、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基礎護理學教學團隊等)。車輛工程設計、制造及控制技術”團隊成為廣西高校首批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車輛零部件先進設計與制造創新研究團隊”獲得自治區級立項建設
截至2018年7月,學院有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學位授予權立項建設學科,廣西高校重點學科9個,2個學科入選廣西一流學科(培育)建設
廣西高校重點學科
車輛工程、企業管理、生物化工、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結構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應用數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產業經濟學
自治區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生物化工、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自治區級精品課程
課程名稱 | 負責人 | 批準文號 |
---|---|---|
機械原理 | 高中庸 | 桂教高教〔2003〕121號 |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 | 韓峻峰 | 桂教高教〔2004〕88號 |
高等數學 | 熊維玲 | 桂教高教〔2006〕117號 |
混凝土結構 | 張 鵬 | 桂教高教〔2006〕117號 |
大學英語 | 韋 薇 | 桂教高教〔2006〕117號 |
大學物理實驗 | 朱基珍 | 桂教高教〔2006〕117號 |
管理學 | 馬 璐 | 桂教高教〔2007〕111號 |
金屬工藝學 | 黃鶴輝 | 桂教高教〔2007〕111號 |
計算機文化基礎 | 唐培和 | 桂教高教〔2007〕111號 |
常用護理技術 | 文瓊仙 | 桂教高教〔2007〕111號 |
臨床基本技能教程 | 馮麗華 | 桂教高教〔2007〕111號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 韋廷柒 | 桂黨高工宣〔2009〕4號 |
C語言程序設計 | 蔡啟先 | 桂教高教〔2008〕133號 |
工程項目管理 | 於永和 | 桂教高教〔2008〕133號 |
常用分析化學實驗技術 | 秦子平 | 桂教高教〔2008〕133號 |
微觀經濟學 | 羅秋蘭 | 桂教高教〔2009〕151號 |
有機化學 | 田玉紅 | 桂教高教〔2009〕151號 |
病理學 | 楊燕初 | 桂教高教〔2009〕151號 |
管理信息系統 | 陳朝暉 | 桂教高教〔2010〕100號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 趙金和 | 桂教思政〔2012〕42號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 | 范曉蓮 | 桂教思政〔2012〕42號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重型車輛零部件先進設計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廣西重點實驗室(1個):廣西汽車零部件與整車技術重點實驗室
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智能計算與分布式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8個):先進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車輛強度與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廣西高校糖資源加工重點實驗室、廣西高校機械制造系統可靠性控制重點實驗室、廣西高校預應力及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廣西高校工業過程智能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廣西高校智能計算與分布式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廣西高校制造系統仿真與企業信息化重點實驗室
校企共建廣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廣西銦銻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汽車車身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商用車駕駛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工程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預應力機具工程研究中心
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創新平臺(9個):工程機械零部件研發中心、繭絲綢技術重點實驗室、銦銻錫材料開發利用技術重點實驗室、預應力技術重點實驗室、生物化工重點實驗室、廣西商用車駕駛室研究中心、柳州市中小企業公共技術促進中心、車輛動力學與新能源重點研發中心、汽車零部件檢測服務平臺
廣西高校“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廣西土方機械協同創新中心、廣西蔗糖產業協同創新中心
校級重點實驗室(7個):機電裝備設計與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生物化工重點實驗室、車輛NVH與新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結構工程重點實驗室、智能控制重點實驗室、管理科學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與發展重點實驗室
校級研究所(14個):新能源汽車研究所、汽車工程研究所、戰略與決策研究所、高速轉子動力學研究所、新材料先進制備技術研究所、發酵工程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結構工程研究所、巖土工程研究所、嵌入式應用與信息系統開發技術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應用研究所、非線性科學研究所、電子技術研究所、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民間文化研究所
該校還與自治區社科聯共建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基地,與柳州市、企業共建了一批科技創新平臺,是“廣西汽配聯盟技術轉移會聯盟”副理事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