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截止到2017年,學校現有教職工總數1310 人,其中專任教師1070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為470人。現有全國優秀教師 1 人,廣東省教學名師 2 人、南粵優秀教師 12 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 14人、校級培養對象 100人,珠江學者講座教授 3 人、楚天學者1人、青年珠江學者 1 人、廣東省高校優秀青年教師 15 人、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4 人。同時聘有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國內外知名學者當任客座教授。
截止到2017年擁有廣東省教育廳科技創新團隊6個。
1、廣東省水禽健康養殖科技創新團隊
2、廣東省落葉果樹產業技術創新團隊
3、廣東省農產生物質材料化和精細化利用科技創新團隊
4、廣東省嶺南特色食品研究與開發科技創新團隊
5、廣東省精準農業智能裝備科技創新團隊
6、廣東省重大病蟲害致災機制及持續控制科技創新團隊
截止到2018年1月,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綠色工程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國家花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1個(南方基因資源與遺傳改良實驗室)。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個,廣州市重點實驗室4個,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廣東省高校國際暨港澳臺合作創新平臺1個。
另有廣東省科技廳批準的:廣東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11個,廣東省農業廳批準的: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發中心10個,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批準的: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州市城鄉協作共治研究中心)1個,以及多個市級、校級科研平臺。
1、批準單位:廣東省科技廳 | |
廣東省水禽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土地復墾植被恢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農產品冷鏈運輸與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農產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植物引種馴化與選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嶺南特色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食品質量安全溯源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水禽健康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農業產地環境污染防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生物入侵預警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食品綠色包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落葉果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嶺南鄉鎮綠色建筑物工業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人工環境標準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有機硅電子精細化學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香精香料(仲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鮮食玉米遺傳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農產品安全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水環境與水產品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新型飼料添加劑微量元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嶺南文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2、批準單位: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 | |
廣州市水產病害與水禽養殖重點實驗室 | 廣州市廣式傳統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 |
廣州市農用化學品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 | 廣州市亞熱帶果樹重大疫情控制重點實驗室 |
3、批準單位:廣東省教育廳 | |
廣東省高校熱帶亞熱帶花卉與園林植物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普通高校農用綠色精細化學品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高校水禽健康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高校嶺南特色食品加工與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高校土地復墾植被景觀恢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中日藍莓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港澳臺合作平臺) |
廣東省高校智慧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學術成果
截止至2017年 ,學校擁有各級各類重點學科8個,省(部)級科研平臺33個。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多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分別為:仲愷為第一完成人的《生物基可降解高吸水性樹脂生產開發與應用推廣》,仲愷為第四完成人的《桔小實蠅種群持續控制的基礎及關鍵技術系統研究與應用》。在國際、國內知名科技期刊上發表(獲收錄)論文多篇,其中仲愷為第二署名的《一種新的自花授粉機制——花粉滑動》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Nature》雜志上發表,實現了廣東省學術界在該雜志發表論文零的突破。2014-2017年,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廣州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項,環保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項,獲2016—2017年度農業部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2項,2017年度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優秀獎1項。 [4]
學校在保水保肥技術;水禽健康養殖;獼猴桃、鷹嘴桃、藍莓、銀杏等優稀水果培育;花生、甜糯玉米雜優利用與育種;病蟲害防治;農用化學品開發利用;有機硅高分子材料開發利用;嶺南特色食品研發、安全控制與加工;觀賞花卉、草坪草等園林植物培育;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及自動化;環境保護及人工環境標準化;農業信息化及物聯網技術、行業與地方標準制定;農林產業規劃及企業經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