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據2018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共有教職工1401人,其中專任教師1027人,正高職稱147人,副高職稱352人,副高以上職稱人員占專任教師比例48.6%,具有博士學位303人,占專任教師29.5%。師資隊伍中,有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國家哲學社科基金規劃評審組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有全國優秀教師、第四屆新世紀巾幗發明家優秀獎獲得者、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年度影響力提名人物、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文化英才、會計領軍人才、南粵優秀教師(南粵教壇新秀)、廣東省教學名師、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廣東省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等獲得者,有10個省級教學團隊。
廣東省教學名師:劉穎悟、趙士濱
廣東省教學團隊一覽表
團隊名稱 | 姓名 | 立項年份 |
---|---|---|
自動化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王中生 | 2011年 |
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團隊 | 袁南輝 | 2014年 |
電子信息類專業計算機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魏文國 | 2014年 |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 項裕榮 | 2014年 |
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 趙華 | 2014年 |
電氣類主干課程教學團隊 | 祁偉 | 2015年 |
美術學系創新教學團隊 | 彭小杭 | 2015年 |
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教學團隊 | 張進 | 2016年 |
電路與電子基礎課程群教學團隊 | 向丹 | 2017年 |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學團隊 | 肖黎明 | 2018年 |
科研平臺
據2018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建設有2個廣東省級智庫、1個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廣東省科技廳國際合作基地、1個廣東省經信委中小微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3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團隊、2個廣州市重點實驗室等20多個省廳級以上科研平臺,設有8個校級科研平臺,與順德區人民政府共建了“廣東順德現代職業教育研究院”、與廣東工業大學共建了1個國家發改委工程實驗室聯合實驗室。
平臺類型 | 平臺名稱 |
---|---|
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民族研究所 |
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廣州市知識產權服務研究中心 |
廣東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 |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民族發展研究中心 | |
廣東省科技廳國際合作基地 | 粵港制造云服務國際合作基地 |
廣東省經信委中小微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 中小微企業外觀專利圖像檢索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產教融合發展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未來網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現代職業教育虛擬現實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LED驅控與節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建筑工程智能爬模控制系統及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智能機電裝備綠色設計制造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新能源汽車電源與安全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現代職業教育信息化及應用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智慧建筑設備節能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工業機器人智能驅控系統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互聯網金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民族發展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數控技術及功能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團隊 | 高端數控裝備及功能部件創新團隊 |
廣州市重點實驗室 | 廣州市工業機器人智能驅控技術及部件重點實驗室 |
廣州市數字內容處理及安全性技術重點實驗室 | |
校級科研平臺 | 非線性動力系統應用研究中心 |
汽車新能源與安全技術研究中心 | |
智能服務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物聯網智慧應用研究中心 | |
智能機器人研究院 | |
材料制備成形及裝備研究院 | |
現代會計發展研究中心 | |
環境政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