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中南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截至2017年12月,中南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4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57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2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9人(其中青年項目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講座教授46人,國家教學名師7人,教授及相應正高職稱人員15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96人。
兩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
姓名 | |
---|---|
王淀佐 | 金展鵬 |
中國工程院院士(14人)
姓名 | ||||
---|---|---|---|---|
王淀佐 | 何繼善 | 左鐵鏞 | 古德生 | 鐘掘 |
劉業翔 | 黃伯云 | 夏家輝 | 周宏灝 | 張堯學 |
邱冠周 | 桂衛華 | 田紅旗 | 陳曉紅 | / |
已故院士(5人)
姓名 | ||||
---|---|---|---|---|
陳新民 | 陳國達 | 黃培云 | 曾慶元 | 劉寶琛 |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擁有完備的有色金屬、醫學、軌道交通等學科體系,涵蓋工、理、醫、文、法、經、管、哲、教、史、藝等11大學科門類,輻射軍事學。
截至2019年1月,中南大學擁有4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3個(含一級學科覆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6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2個。
截至2019年1月,材料科學、工程學、臨床醫學、化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社會科學總論、免疫學、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農業科學等16個學科ESI(基本科學指標)排名居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學排名居全球前1‰,中南大學ESI排名并列“雙一流”建設高校第10位。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礦業工程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覆蓋21個) | |
機械工程 |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機械電子工程 | 車輛工程 | |
土木工程 | 巖土工程 | 結構工程 |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 市政工程 | |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 橋梁與隧道工程 |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物理與化學 | 材料學 |
材料加工工程 | ||
交通運輸工程 | 道路與鐵道工程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
礦業工程 | 采礦工程 | 礦物加工工程 |
安全技術及工程 |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不含覆蓋12個) |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有色金屬冶金 |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 |
內科學(內分泌與代謝病) | 神經病學 | 外科學(胸心外) |
耳鼻咽喉科學 | 遺傳學 | 藥理學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
序號 |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序號 |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1 | 工程測量(網絡課程) | 曾永年 | 30 | 有機化學 | 羅一鳴 |
2 | 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 | 徐克前 | 31 | 隧道工程 | 彭立敏 |
3 | 臨床技能實驗學 | 沈守榮 | 32 | 材料結構分析 | 姜鋒 |
4 | 流行病學 | 譚紅專 | 33 | 臨床麻醉學 | 郭曲練 |
5 | 礦井通風與空氣調節 | 吳 超 | 34 | 行政倫理學 | 李建華 |
6 | 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 | 朱建軍 | 35 | 礦業經濟學 | 陳建宏 |
7 | 工科大學化學實驗 | 李 潔 | 36 | 無機化學 | 劉又年 |
8 | 固體物理學 | 郭光華 | 37 | 粉末冶金原理 | 阮建明 |
9 | 操作系統原理 | 胡志剛 | 38 | 冶金原理 | 李劼 |
10 | 機械設計基礎 | 王艾倫 | 39 | 金屬塑性加工原理 | 張新明 |
11 | 無機材料科學基礎 | 姜 濤 | 40 | 醫學(衛生)統計學 | 孫振球 |
12 | 信息檢索 | 羅愛靜 | 41 | 資源加工學 | 胡岳華 |
13 | 舞龍舞獅 | 黃益蘇 | 42 | 智能控制 | 蔡自興 |
14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 胡凱 | 43 | 材料科學基礎 | 余志明 |
15 | 大學生安全文化 | 吳超 | 44 | 精神病學 | 張亞林 |
16 | 金屬材料熱處理 | 易丹青 | 45 | 病理生理學 | 肖獻忠 |
17 | 人體寄生蟲學 | 汪世平 | 46 | 物理化學 | 陳啟元 |
18 |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 | 田勇泉 | 47 | 大學物理 | 楊兵初 |
19 | 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設計 | 余志武 | 48 | 內科學 | 廖二元 |
20 | 科學計算與數學建模 | 鄭洲順 | 49 | 診斷學 | 張桂英 |
21 | 機械制造工程訓練 | 劉舜堯 | 50 | 兒科學 | 易著文 |
22 | 編譯原理 | 陳志剛 | 51 | 藥理學 | 周宏灝 |
23 | 工科大學化學 | 梁逸曾 | 52 | 計算機網絡 | 高陽 |
24 | 數值分析 | 韓旭里 | 53 | 人體解剖學 | 羅學港 |
25 | 社區護理學 | 何國平 | 54 | 生理學 | 羅自強 |
26 | 傳染病學 | 范學工 | 55 | 病理學 | 文繼舫 |
27 | 物理實驗 | 徐慧 | 56 | 管理信息系統 | 陳曉紅 |
28 | 神經病學 | 肖波 | 57 | 人工智能 | 蔡自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