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江漢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據2019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以柔性和全職引進并舉方式聘請一批海內外專家學者,實現各學科高層次人才全覆蓋。現有專任教師1144人,其中正高186人,副高470人。有全職院士1人、雙聘院士5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湖北省“百人計劃”特聘專家1人、楚天學者25人、湖北省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產業教授”3人、武漢市創新崗位特聘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津貼、省市政府專項津貼及省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7人,一批專家學者入選武漢市“黃鶴英才”及其專項計劃、武漢市“213人才工程”“十百千人才工程”。
全職院士(1人):謝先啟
雙聘院士(5人):金國章、江桂斌、謝禮立、周福霖、任輝啟
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蔡勇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1人):梁勇
湖北省“百人計劃”特聘專家(1人):章偉雄
省級精品課程(17個):
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人體寄生蟲學、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英國概況、病理學、植物育種學、油畫技法研究與創作、化工原理、財務管理等
省級教學團隊(3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學團隊(負責人:李堯)、化學工程與工藝教學團隊(負責人:李忠銘)、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實踐教學團隊(負責人:于敏)
省市重點學科
國內一流建設學科(1個):
化學工程與技術
省級重點學科(5個):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基礎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培育)、生物學(培育)
省級重點(培育)一級學科(2個):
化學工程與技術、基礎醫學
省優勢特色學科群(2個):
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城市圈經濟與產業集成管理
市級重點學科(13個):
中國語言文學、工商管理、物理學、美術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門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外國語言文學、體育學、臨床醫學、設計學、中醫學
校級重點學科(9個):
法學、園藝學、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化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音樂與舞蹈學
據2019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建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3個,武漢市重點實驗室1個,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湖北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武漢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
截至2019年7月,學校建有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業煙塵污染控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城市圈制造業發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17個省部級研究平臺,設有湖北(武漢)爆炸與爆破技術研究院、交叉學科研究院、環境與健康研究院(湖北省院士專家工作站)、系統生物學研究院、武漢生物醫學研究院、武漢研究院等校級科研機構50個。
截至2018年9月,近五年,獲各類科研項目1700余項,主持國家基金項目98項(其中自科基金84項),各類科研經費累計7.3億元。參與國家支撐計劃、“973”“863”計劃項目6項。發表學術論文7900余篇,其中SCI、SSCI、EI、CPCI-S收錄1572篇次,出版各類著作、教材298部。獲科研獎勵114項,其中省科技進步獎9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1項、省社科優秀成果獎7項。獲各類知識產權授權1441項,其中發明專利197項。實施10余項專利技術成果轉讓,金額800余萬元。組建6家科技成果產業化及學科性公司,其中武漢國力通能源環保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江漢學術》被評定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核心期刊,《江漢大學學報》獲全國人文社科學報三十佳學報稱號。
截至2018年9月,全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5957.20萬元。有教學實驗中心(室)35個,分室120余個,可開出實驗項目3236項。不僅能滿足本科教學及研究生教育的需要,也為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此外,新建4萬平方米工程訓練中心已投入使用,1.7萬平方米體育小球館已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