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武漢理工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截至2019年4月,學校共有教職工5407人,其中專任教師3255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1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戰略科學家30人,國家“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萬人計劃”9人,長江學者特聘(講座、青年)教授15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20人,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領培養計劃6人,湖北省“楚天學者”136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1人,享受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37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湖北省教學團隊9個。
類別 | 名錄 |
---|---|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 | 張清杰 |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 | 余永富、姜德生、張聯盟 |
歐洲科學院院士 | 蘇寶連 |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 程一兵 |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 | Tatsuki Ohji |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周祖德 |
國家“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 | 張清杰、趙修建 |
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 | 劉泉 |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傅正義、趙修建、余家國、華林、曹學強、孫濤壘、麥立強 |
國家教學名師 | 劉泉、張聯盟、謝峻林 |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 孫海虹、傅正義、張聯盟、胡曙光、趙修建、華林、余家國、陳文、官建國、孫濤壘、麥立強 |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 朱喆 |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高孝洪、陳定方、王呈方、陳誠書、楊永謙 |
全國優秀教師 | 姜德生、李卓球、吳傳生 [22] |
湖北名師 | 郭麗萍、張小柔、劉泉、謝峻林、吳傳生、魏紀林、陳汗青、許之所、徐曉英、王玉杰、朱哲、顏伏伍、譚穎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張聯盟,2007) |
通信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劉泉,2008年) | |
輪機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嚴新平,2008年) | |
無機非金屬材料實驗課程教學團隊(謝峻林,2009年) | |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團隊(陳汗青,2010年) | |
湖北省教學團隊 | 通信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劉泉,2008年) |
輪機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嚴新平,2008年) | |
國家工科基礎化學教學基地教學團隊(郭麗萍,2008年) | |
材料類專業實驗教學團隊(謝峻林,2009年) | |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團隊(陳汗青,2009年) |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江征風,2009年) | |
爆破工程課程教學團隊(王玉杰,2010年) | |
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夏江敬,2010年) | |
經濟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吳傳生,2010年) |
國家級精品課程
精品課程類別 | 課程名稱 | 批準時間 |
---|---|---|
國家級精品課程 | 無機化學 | 2010年 |
金屬工藝學 | 2009年 | |
設計美學 | 2009年 | |
知識產權法學 | 2009年 | |
材料工程基礎 | 2008年 | |
英語語言學 | 2008年 | |
測試技術 | 2008年 | |
數字信號處理 | 2008年 | |
船舶建造工藝學 | 2008年 | |
爆破工程 | 2008年 | |
船舶輔機 | 2007年 | |
無機非金屬材料實驗 | 2006年 | |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 2006年 | |
經濟數學 | 2006年 | |
信號與系統 | 2006年 | |
材料科學基礎 | 2005年 | |
設計概論 | 2005年 | |
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 太極拳文化與功法習練 | 2017.12 |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 | 2017.12 | |
數字電路01密碼的奧秘 | 2017.12 | |
傳感與檢測技術 | 2017.12 | |
C編程方法學 | 2017.12 | |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 數字信號處理 | 2013 |
爆破工程 | 2013 | |
信號與系統 | 2013 | |
材料工程基礎 | 2013 | |
材料科學基礎 | 2013 | |
測試技術 | 2013 | |
船舶輔機 | 2013 | |
船舶建造工藝學 | 2013 | |
金屬工藝學 | 2013 | |
經濟數學 | 2013 | |
毛概 | 2013 | |
設計概論 | 2013 | |
設計美學導論 | 2013 | |
無機非金屬材料實驗 | 2013 | |
無機化學 | 2013 | |
英語語言學 | 2013 | |
知識產權法 | 2013 | |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 改變世界的電子支付(1~10講) | 2013.5 |
中華船文化(1~8講) | 2013.5 | |
數學與經濟 | 2014.1 | |
走進材料世界 | 2014.1 | |
莊子的人生智慧(1-5) | 2014.4 | |
太極拳文化與功法習練 | 2016.2 | |
現代生活中的信號處理技術 | 2016.2 | |
人·車·社會 | 2015.4 |
科研機構
截至2019年4月,學校擁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基地40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4個;建有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3個;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共建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機構230余個,獲批建立了學科創新引智基地5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4個。截至2018年4月,有校級科研基地87個。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1個、“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4個、湖北省創新群體19個。
政府批建科研基地一覽表
類型 | 名稱 |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
國家工程實驗室 | 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材料復合新技術與新材料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 | |
環境友好建筑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
智能航運與海事安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特種功能材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高性能艦船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港口物流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綠色建筑材料及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 | 港口裝卸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 |
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 | |
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 | 數字舞臺設計與服務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數字制造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道路橋梁與結構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燃料電池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礦物資源加工與環境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寬帶無線通信與傳感器網絡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現代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內河航運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交通物聯網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新材料力學理論與應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中藥制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數字出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特種玻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射頻微波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公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綠色智能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新能源動力電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磁懸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生態道路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新能源與智能網聯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環境友好型建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材料綠色精密成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電子商務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綠色智能江海直達船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
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安全預警與應急聯動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
內河智能航運交通運輸行業協同創新平臺 | |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材料復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高性能船舶關鍵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
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進制備技術及工程應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
新能源汽車科學與關鍵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
環境友好建筑材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
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 湖北省產品創新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危機與災害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
湖北省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 | |
其它科研基地 | 湖北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生產性保護研究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空軍武漢理工大學空防工程防護技術研究院 | |
湖北省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 |
學校批建科研基地一覽表
新材料研究所 | 城鎮供水與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 |
光纖傳感技術研究中心 | 交通發展研究中心 |
硅酸鹽工程中心 | 高機動特種車輛技術研究中心 |
生物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 | 科技文化研究中心 |
摩擦學研究所 | 金融創新與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
汽車研究所 | 企業管理研究中心 |
材料保護研究所 | 知識產權研究中心 |
軟科學研究中心 |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 |
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 | 工業遺產與文化研究中心 |
發動機排放檢測中心 | 化學與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
創新設計與快速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 射頻與微波技術研究中心 |
電動汽車研究院 | 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 |
物流工程研究中心 | 體育科學研究所 |
建材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 | 高溫高壓物理與新材料研究中心 |
數字城市研究中心 | 工程結構與新材料力學研究中心 |
國際玻璃研究中心 | 綠色船舶與海工裝備技術研究中心 |
港口機械檢測實驗室 | 道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數字制造研究中心 | 動畫與公共藝術研究中心 |
船舶動力運用技術實驗室 | 對外開放與服務業發展研究中心 |
教育經濟與發展研究中心 | 創新設計中心 |
微系統研究中心 |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中心 |
設計藝術研究中心 | 長江航運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
武漢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研究發展中心 | 先進材料制造裝備與技術研究院 |
道路橋梁與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印刷光電子“產學研”研究中心 |
中國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 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中心 |
汽車創新設計工程研究中心 | 重大疾病與健康研究中心 |
汽車服務工程研究中心 | 海綿城市研究中心 |
科教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智能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 |
聚合物基復合材料研究中心 | 實驗動物中心 |
造船史研究中心 | 納微結構研究中心 |
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 | 交通大數據研究院 |
大飛機復合材料結構與光纖傳感監測技術研究中心 | 數學科學研究中心 |
玻璃鋼復合材料結構檢測實驗室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 |
內河航運技術研究中心 | 郵輪游艇設計研究院 |
綠色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精細化工研究中心 |
特種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研究中心 |
高性能艦船技術研究中心 | 智能網聯汽車研究中心 |
建筑與城市研究中心 | 智能系統與機器人研究所 |
電子商務與智能服務研究中心 | 汽車輕量化技術研究中心 |
數字傳播工程研究中心 | 法國研究中心 |
國防工程防護技術研究院 | 教育立法研究中心 |
物聯網技術研究中心 | 無障礙標準化立法研究與服務中心 |
新能源檢測與控制研究中心 | 先進材料與器件飛秒光制造中心 |
建模仿真與智能控制研究中心 | ----------- |
科研人才團隊
類型 | 名稱 |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 | 功能復合材料新結構創制與制備科學基礎 |
“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 | 具有生命功能的仿生復合材料 |
功能薄膜材料的結構調控與光電性能 | |
結構/功能一體化新型陶瓷材料 | |
先進汽車零部件技術 | |
湖北省創新群體 | 新型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的結構與特性的研究 |
多層次復合結構形成原理與制備新技術 | |
重大地下交通工程混凝土劣化機理及其耐久性設計 | |
高性能綠色氧化錫陶瓷電極材料的制備技術研究 | |
多元廢棄物再生建筑材料的設計與制備研究 | |
納米光催化新材料的仿生制備及其在環境和能源中的應用 | |
基于光催化和多相催化耦合的汽車尾氣凈化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 |
高性能軸承環軋制微觀組織演化與控制研究 | |
基于船岸信息一體化的船舶動力系統故障預測與能效提升的理... | |
玻璃制造過程節能減排的基礎研究 | |
石墨烯半導體復合光催化材料 | |
超寬頻吸波超材料和柔性光子鏈的構建與應用基礎研究 | |
面向氫能源安全的光電敏感材料和新型光纖傳感器關鍵技術研究 | |
功能薄膜材料的結構與性能調控 | |
柔性、靈敏、智能電子皮膚的構筑與性能 | |
有色金屬尾礦資源化利用及安全監測關鍵技術研究 | |
工程結構振動的智能控制 | |
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 | |
智能終端基礎軟件老化測試與重生關鍵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