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724人,聘請校外教師245人,本科課程授課校內教師數1625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25人(長期項目7人、短期項目3人、青年項目15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9人(領軍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20人(特聘教授11人、講座教授5人、青年學者4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29人,湖北省“百人計劃”入選者11人(長期項目8人、青年項目3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入選者80人(特聘教授20人、講座教授16人,楚天學子44人)。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9人。
兩院院士
礦產普查及勘探、數學地質學家趙鵬大 | 地質古生物學家殷鴻福 | 地球化學學家於崇文 | 巖石學家莫宣學 | 石油地質學家郝芳 |
礦床學家翟裕生 | 地球化學學家李曙光 | 構造地質學家 金振民 | 沉積學家王成善 |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地史古生物學教學團隊 | 龔一鳴 |
礦產(能源)資源勘查工程教學團隊 | 王華 |
工程地質學教學團隊 | 唐輝明 |
地球化學教學團隊 | 張宏飛 |
礦物巖石學教學團隊 | 馬昌前 |
地下水與環境教學團隊 | 王焰新 |
截至2014年,學校已建成15門國家級精品源共享課和52門省級精品課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示范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2004年學校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養條件評估。學校與中國科學院9家科研院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組建了“科教戰略聯盟”,開展深度合作,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學校設立了“李四光學院”和地球科學“菁英班”,致力于培養地學類拔尖創新人才;學校遠程繼續教育學院連續多年在教育總評榜中被評為“十佳網絡教育學院”。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 |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 | 古生物學 | 地史學 | 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 |
工程地質學基礎 | 地下水污染與防治 | 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 | 結晶學及礦物學 | 巖石學 |
構造地質學 | 巖土鉆掘工程學 | 管理學 | 變質地質學 | 地球物理勘探概論 |
湖北省精品課程
序號 | 課程名稱 | 項目負責人 | 所在學院 | 批準年份 |
1 | 地球化學 | 張宏飛 | 地學院 | 2003 |
2 | 工程地質學基礎 | 唐輝明 | 工程學院 | 2003 |
3 | 機械制圖 | 王巍 | 機電學院 | 2003 |
4 | 高等數學 | 趙晶 | 數理學院 | 2003 |
5 | 寶石學 | 袁心強 | 珠寶學院 | 2004 |
6 | 巖土鉆掘工程學 | 蔣國盛 | 工程學院 | 2004 |
7 | 古生物學 | 童金南 | 地學院 | 2004 |
8 | 地理信息系統 | 吳信才 | 信工學院 | 2004 |
9 | 地球科學導論 | 黃定華 | 地學院 | 2004 |
10 | 地史學 | 龔一鳴 | 地學院 | 2005 |
11 | 礦床學 | 呂新彪 | 資源學院 | 2006 |
12 | 管理學 | 余敬 | 經管學院 | 2006 |
13 | 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 | 曹新志 | 資源學院 | 2006 |
14 | 資源信息系統 | 吳沖龍 | 資源學院 | 2006 |
15 |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 | 袁晏明 | 地學院 | 2006 |
16 | 巖石學 | 馬昌前 | 地學院 | 2006 |
17 | 結晶學及礦物學 | 趙珊茸 | 地學院 | 2006 |
18 | 分析化學 | 趙中一 | 材化學院 | 2006 |
19 | 大學物理 | 羅中杰 | 數理學院 | 2006 |
20 | 機械設計基礎 | 孫立鵬 | 機電學院 | 2006 |
21 | C語言程序設計 | 戴光明 | 計算機學院 | 2006 |
22 | 戶外運動 | 楊漢 | 體育課部 | 2007 |
23 | 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 | 徐思煌 | 資源學院 | 2007 |
24 | 構造地質學 | 曾佐勛 | 地學院 | 2007 |
25 | 水文地質學基礎 | 梁杏 | 環境學院 | 2007 |
26 | 大學化學 | 金繼紅 | 材化學院 | 2007 |
27 | 地球物理勘探概論 | 張玉芬 | 地空學院 | 2007 |
28 | VISUALC++t程序設計 | 朱莉 | 計算機學院 | 2007 |
29 | 地下水動力學 | 靳孟貴 | 環境學院 | 2007 |
30 |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 | 李長安 | 地學院 | 2008 |
31 | 巖體力學 | 劉佑榮 | 工程學院 | 2008 |
32 | 勘查地球化學 | 鮑征宇 | 地學院 | 2008 |
33 | 電路與電子技術(非電類) | 葉敦范 | 機電學院 | 2008 |
34 | 鉆井液與巖土工程漿液 | 烏效鳴 | 工程學院 | 2008 |
35 |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 | 饒建華 | 機電學院 | 2008 |
36 | 數學建模 | 彭放 | 數理學院 | 2008 |
37 | 普通地質學 | 黃定華 | 地學院 | 2009 |
38 | 線性代數 | 李宏偉 | 數理學院 | 2009 |
39 | 油氣儲層地質學 | 姚光慶 | 資源學院 | 2009 |
40 | 財務管理 | 查道林 | 經管學院 | 2009 |
41 | 地下水污染與防治 | 王焰新 | 環境學院 | 2009 |
42 | 物理化學 | 何明中 | 材化學院 | 2009 |
43 | 土地管理學 | 李江風 | 資源學院 | 2010 |
44 | 市場營銷學 | 嚴良 | 經管學院 | 2010 |
45 | 材料晶體化學 | 何涌 | 材化學院 | 2010 |
46 | 大學英語 | 胡志紅 | 外語學院 | 2010 |
47 | 大學體育-特色課程 | 董范 | 體育課部 | 2010 |
48 | 首飾概論 | 張榮紅 | 珠寶學院 | 2010 |
49 | 地質學基礎 | 楊坤光 | 地學院 | 2011 |
50 |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 | 陳建平 | 工程學院 | 2011 |
51 | 測量學 | 吳北平 | 信工學院 | 2011 |
52 | 基礎工程學 | 黃生根 | 工程學院 | 2011 |
國家級科研平臺
名稱 | 類別 |
---|---|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地理信息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工程中心 |
地質工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科技部國合基地 |
地球深部鉆探與深地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名稱 | 類別 |
---|---|
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及其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研究中心 |
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 | 人文社科基地 |
自然資源部資源定量評價與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國家遙感中心地殼運動與深空探測部 | 非實體,暫掛靠科發院 |
巖土鉆掘與防護教育部工程技術中心 |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黃姜皂素循環經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光譜與成像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納米礦物材料及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研究中心 |
構造與油氣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中心 | 985優勢學科平臺 |
湖北省湖泊濕地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高校藝術創作中心 | |
自然資源部法律評價工程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大學生發展與創新教育研究中心 | 省人文社科基地 |
地球內部多尺度成像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緊缺戰略礦產資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協同創新中心 |
首飾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 省人文社科基地 |
智能地學信息處理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區域創新能力檢測與分析軟科學基地 | 軟科學基地 |
湖北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 | 智庫 |
湖北省地下水與環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國合基地 |
復雜系統先進控制與智能自動化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國家地質環境修復技術創新平臺培育基地 | 國家技術創新平臺培育基地 |
湖北省水環境污染系統控制和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自然資源部國土資源戰略研究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 | 省人文社科基地 |
地質探測與評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流域關鍵帶演化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智能地質裝備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珠寶工程技術中心 |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