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程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武漢工程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截至2019年4月,學校有在職教職工2038人,其中專職教學科研人員1226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稱243人,副高級職稱463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人數占教師總數的57.59%,具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分別占教師總數的93.72%和51.63%。教師中,中國工程院“雙聘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高端人才引領計劃入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2人,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3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74人,湖北省教學名師3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津貼的專家29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8人,湖北省特聘崗位專家59人,湖北省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劃6人,“工大學者計劃”特聘崗位人員34人。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陸培祥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陸培祥、姚槐應、池汝安
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姚槐應
全國優秀教師:鄢國平
湖北省教學名師:潘志權、吳鋒、丁一剛
教學團隊
登記 | 團隊名稱 | 負責人 | 獲評年份 |
---|---|---|---|
國家級 | 制藥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張珩 | 2010年 |
反應工程課程教學團隊 | 吳元欣 | 2009年 | |
省級 | 制藥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張珩 | 2009年 |
物理教學團隊 | 吳鋒 | 2009年 | |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團隊 | 吳元欣 | 2008年 | |
環境與化工清潔生產實驗教學中心教學團隊 | 王存文 | 2010年 | |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喻九陽 | 2010年 |
教學成果
2008年至2019年4月,學校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教學成果獎一覽表
獲獎時間 | 獲獎等級 | 項目名稱 |
---|---|---|
2014年 | 國家級二等獎 | “E+”雙專業一體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22] |
2013年 | 省一等獎 | “E+”雙專業一體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2013年 | 省一等獎 | 面向需求,校企協同,構建并實施以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
2013年 | 省一等獎 | 制藥工程師素質培養的創新研究與改革實踐 |
2013年 | 省一等獎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線性代數數字化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
2013年 | 省二等獎 | 基于多校間同類專業合作聯盟的教學質量共同提高的研究與實踐 |
2013年 | 省二等獎 | 高校政法類課程研究型教學中師生互動模式研究 |
2013年 | 省二等獎 | 機械制圖與設計課群信息鏈教學模式創新研究 |
2013年 | 省二等獎 | 創新型計算機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體系建構與典型教學實踐 |
2013年 | 省二等獎 | 面向工程能力培養的“CSEI”四位一體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
2013年 | 省二等獎 | 湖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與預測研究 |
2013年 | 省三等獎 | 基于工程背景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
2013年 | 省三等獎 | 應用型人才培養工程數學素質的內涵與教學實踐研究 |
2013年 | 省三等獎 | 依托優勢學科培養材料物理專業特色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
2013年 | 省三等獎 | 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大學體育》課程改革與實踐 |
2009年 | 省一等獎 | 化工類專業“三實一創”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2009年 | 省一等獎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與利用研究 |
2009年 | 省一等獎 | 制藥工程專業工程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
2009年 | 省二等獎 | 中國環境監察本科專業的創建與人才培養實踐 |
2009年 | 省二等獎 |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實踐創新教學模式改革及資源建設 |
2009年 | 省二等獎 | 反應工程課程體系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及實踐 |
2009年 | 省三等獎 | 數學建模思想和方法融入《概率統計》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
2009年 | 省三等獎 | 材料類創新性應用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
2009年 | 省三等獎 | 高校專業課模塊式教學改革研究 |
2009年 | 省三等獎 | 高校“課外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 |
2009年 | 省三等獎 | 地方多科性大學經濟管理類專業柔性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2005年 | 省一等獎 | 制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 |
2005年 | 省二等獎 | 畢業實踐教學環節中產學研合作教育——宜化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2005年 | 省二等獎 | 工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2005年 | 省二等獎 | 面向21世紀工科物理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討 |
2005年 | 省二等獎 |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及實踐 |
2005年 | 省二等獎 | 應用圖形計算器輔助數學教學的研究 |
2005年 | 省三等獎 | 基礎化學實驗的CAI設計 |
2005年 | 省三等獎 | 城市規劃專業理論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2001年 | 省一等獎 | 工科線性代數課程教學內容現代化教學方法綜合改革研究 |
1997年 | 省二等獎 |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現代教學方法與手段研究 |
1997年 | 省三等獎 |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加強材料力學實驗開發 |
1993年 | 省二等獎 | 化工類物理化學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 |
1993年 | 省二等獎 | 組織學生研制實驗裝置,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
截至2019年4月,學校有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個綠色化工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部委級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有62個省市級重點實驗室、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技術中心(基地);設有湖北省石油產品暨化學試劑質量監督檢驗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是湖北省科技廳化學化工查新檢索定點單位;與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建武漢化工新材料工業技術研究院。
平臺類別 | 平臺名錄 |
---|---|
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磷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 武漢工程大學成果轉化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磷資源開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綠色化工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 湖北省化工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新型反應器與綠色化學工藝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等離子體化學與新材料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智能機器人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化工裝備強化與本質安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湖北省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
湖北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生態環境設計研究中心 | |
企業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研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微波等離子體應用技術研究工程中心 |
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智能焊接裝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 |
湖北省有機胺肟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磷酸及衍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甾體化合物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磷礦采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磷資源高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甾體激素中間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化工材料助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 武漢工程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
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研發推廣中心 | 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研發推廣中心 |
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專用化學品研發推廣中心 | |
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化工產品檢測研發推廣中心 | |
湖北省校企共建研發中心 | 催化劑及其它化工產品校企共建研發中心 |
混凝土外加劑研究開發中心 | |
湖北省校企共建印刷技術及設備研發中心 | |
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中低品位磷礦資源開發利用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乙烯工程下游產品開發及過程強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
磷化工廢棄物循環利用及磷鉀伴生礦綜合利用協同創新平臺 | |
化工新材料協同創新平臺 | |
湖北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單位 | 武漢工程大學化工技術研究院(武漢化院科技有限公司) |
其他省級技術中心(基地) | 湖北省精細化工中試基地 |
湖北省化工行業技術中心 | |
湖北省化學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 | |
湖北省化工科技情報查新中心 | |
湖北省化工清潔生產中心 | |
湖北省化工節能監測評價中心 | |
湖北省磷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 | |
湖北省資源化工產品清潔技術的開發技術創新基地 | |
湖北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協作基地 | |
武漢市綠色化工生產力促進中心 | |
武漢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武漢市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
武漢市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校級科研平臺 | 武漢工程大學研究設計院 |
武漢工程大學測試中心 | |
武漢工程大學納米材料與新型陶瓷研究中心 | |
武漢工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 |
武漢工程大學光電子系統技術研究所 | |
武漢工程大學節能材料與膜技術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