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學校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抓住引進、培養、使用、評價、管理和激勵等環節,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學院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調整師資結構,提升教師隊伍素質,重點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在學科領域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水平的學科專業帶頭人隊伍。到 2010年,專任教師400名,其中碩士學位比例達到50% ,博士學位達到10% ,副教授或副高職稱達到30% ,正教授達到 20% , 80% 以上的專業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或具有雙師素質。
客座教授
序號 姓名 工作單位 職務 受聘職務 受聘時間
1李衍達清華大學 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名譽院長 2004年4月28日至今
2倪光南中國科學院 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名譽院長 2004年4月28日至今
硬件設施
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是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統招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學校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截止2019年8月,根據學院官網顯示,校園占地面積3000畝,教學用地近2000余畝,在校生10000余人。
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從2005年開始建設“筆記本大學”,95%的學生擁有筆記本電腦,超過5000名師生開設了個人博客。學院已經建設170個網絡教室,擁有超過21000個網絡端口,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學習、在線實訓,真正做到了“網絡化教學”。
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建有四大特色實訓基地——國家級計算機與軟件技術實訓基地,江西省服務外包人才實訓基地、企業化實訓基地,致力于幫助學生增強獨立生存能力、團隊合作能力、IT應用能力、上崗適應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現有專業實訓室19個,語音教學516座,教學用計算機480臺,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825余萬元。
學校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建設和教學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普及了網絡化教學,
建有 15 個實訓室,配有教學用計算機 480 臺,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480萬元,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 5507 元。擁有語音教室516座,多媒體教室22間,電子教室85間,每間電子教室設有65個網絡端口,全校現有有線端口15000余個。師生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學生可享受隨時隨地上網所帶來的便利,學生對現代化設備的使用率很高。
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運動場地總面積達 13825 平方米,其中田徑運動場為 5434 平方米,籃球場 8 個,面積為 4886 平方米,小型足球場為 1368 平方米,另外還有網球場、室內羽毛球場、室外雙杠練習場。體育設施齊全。
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現有15個校內實訓室,涵蓋全院40個專業。這些實訓室是: IBM 實訓室、企業信息化實訓室、校務通實訓室、 LINUX 實訓室、電子政務實訓室、構件庫實訓室、嵌入式實訓室、 ITS 實訓室、電腦藝術實訓室、網絡化教學實訓室、辦公自動化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電子商務平臺實訓室、營銷實訓室、服務外包實訓室。
各實訓室配有先進的計算機及其配套儀器、設備,確保實訓教學的正常進行。
校外實訓基地
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充分利用校企融合的優勢,依托先鋒軟件集團,在南昌高新區設立了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校外實訓基地。另外還和北京軟通動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江西電信有限公司南昌市分公司、中國江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韓國首爾國際游戲學院(株)、臺灣耀華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萊斯達航空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等 8 個企業單位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各實習基地常年接納學生實習,同時也幫助學校修訂教學計劃,各實訓基地均簽訂實訓協議,并根據實習情況安排學生就業。學生能參與各企業的實際生產崗位實習,實習效果良好。
(1)辦學形式。形成全日制、非全日制、網絡教育、短期培訓兼備的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辦學格局,成為 IT 行業的高職教育基地和職業技術培訓。
(2)辦學規模。 2019年全日制在校生規模達到10000 人,各類培訓 數萬 人次,形成以職業本科教育為主的信息技術產業的技術教育體系,在職業本科教育的教學研究、科研開發和人才培訓方面在國內處于比較領先地位。
(3)專業設置。適應市場需要,建設特色專業,形成軟件技術為主體專業和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商務其它類專業共同發展的高職教育體系。重點建設行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服務外包、 IT 助理等專業,將專業建設和經濟建設主戰場緊密聯系在一起,推動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的發展,開拓市場需要的新專業。設置本科專業10余個,專科專業 30 余個。
(4)課程建設。建立以職業素質和綜合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的,具有職業本科教育特色的綜合性、應用性課程體系。分期分批進行精品課程建設。
(5)師資隊伍。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抓住引進、培養、使用、評價、管理和激勵等環節,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學院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調整師資結構,提升教師隊伍素質,重點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在學科領域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水平的學科專業帶頭人隊伍。
(6)實踐教學。加強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加大投入,不斷更新教學儀器設備,提高儀器設備的現代科技含量。精心設計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增加智力含量和創造性含量。重點建設辦公自動化實訓室、網絡實訓室、信息安全實訓室、電子商務實訓室、嵌入式實訓室、影像動畫實訓室等校內實訓中心,做到每個專業都有一定規模的校內實訓基地。校企共建,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每個專業有 3 — 4 個校外實訓基地。
(7)教學改革。全面實現教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網絡化,完善并切實實施教育教學全過程質量保證體系,加強教學質量的監督,完善以就業為導向原則的教學管理工作體制。完善學分制管理制度;完善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切實實施“雙證書”制度;開展專業主干課程的質量標準研究,深入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采用現代教育技術,進一步推進多媒體網絡化教學;按市場經濟原則創新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8)教學研究。加強培養模式和培養途徑、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及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提高學生綜合職業技能的教育思想體系、教學內容體系、條件保障體系、組織實施體系和教育評價體系建設,使科研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9)、科研工作。通過加強學校與集團公司及其他 IT 企業的校企合作,促進內部員工雙向兼職的“雙職雙薪”的概念,即公司的軟件工程師到學校兼職教學,學院的專職教師到公司兼職從事軟件開發與市場推廣。
(10)產學合作。加大產學合作力度,提升產學合作舉辦分院、專業及合作開展訂單教育的數量和規模,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合作進行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合作開展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形成多內容、多形式、多模式的產學合作格局,使產學合作辦學成為學校的基本辦學模式和辦學途徑。充分發揮發展規劃委員會和產學研合作委員會等產學合作組織的作用,充分發揮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從企業聘請的特聘學科帶頭人、特聘教師在專業設置、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課程建設等方面的作用。
(11)教學技術。全面推進網絡教學進程,促進教學手段及教學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實現有線互聯網和無線互聯網覆蓋整個校園,建成學校校務通辦公管理系統,教學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招生管理系統、校園一卡通系統等內部管理系統。 2010 年實現全校90% 以上課程運用電子教室進行網絡教學,其中 80 %的課程建有網絡課件輔助教學。
(12)學生工作。樹立以學生為中心、關心學生、服務學生的觀念,健全完善“三好一專、十一工程”培養模式。完善獎學金,困難補助、助學貸款等學生工作各項制度;注重學生道德規范的養成,樹立社會主義的榮辱觀;加強院內各種人文社科類講座和學生科技、文藝體育社團的指導,確保其正確的政治導向,并形成積極向上、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
(13)就業工作。切實把就業工作擺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強畢業就業工作的指導與跟蹤調查,依托校園網建立并用好用人單位人才需求信息庫,辦好企業進校召開的大型招聘會,努力為畢業生踏上崗位、適應社會提供各方面的優質服務,確保每年的就業率不低于 90% ,力爭每年都達到 95%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