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理工學院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廈門理工學院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截至2016年9月,學校教職工總數為1706名,專任教師1090名。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占89.19%,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43%,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47.9%,具有正高職稱的教師占11.7%,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留學訪學經歷專任教師的20.55%,具有企業工程實踐經歷的教師占23.6%。
學校有雙聘院士8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名,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1名,福建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名,“閩江學者”特聘教授2名、講座教授1名,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4名,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3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24名,全國優秀教師3名,省級教學名師10名,省級教學團隊2個。
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許其鳳、邱冠周、楊永斌、江歡成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雙聘):王欽敏
美國工程院院士(雙聘):洪華生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雙聘):Dr.Edward A.McBean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黃國和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黃紅武、黃如欣、陳文哲、李澤彧、朱文章、羅善明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趙振祥、羅善明、張躍軍、劉躍軍
全國優秀教師:朱文章 、劉新華、鄭小敏
福建省百千萬人才:陳文哲、李澤彧、朱文章、宋建明
省級教學名師:朱文章、韓旻、楊國豪、魏志成、郭肖華、鄭小敏、黃紅武、葛曉宏、李元高、陳麗安 [25]
省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 負責人 | 負責人所在單位 | 獲評時間 |
---|---|---|---|
光電子科學與技術教學團隊 | 朱文章 | 數理系 | 2009 |
車輛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黃紅武 | 機械系 | 2011 |
截至2016年6月,學校獲得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國際結算業務》、《數控加工軟件Mastercam訓練教程》、《視覺傳達基礎與應用》入選國家級優秀教材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項目名稱 | 獎項等級 | 項目所在單位 | 負責人 | 獲評時間 |
---|---|---|---|---|
“親產業”的車輛工程專業建設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二等獎 |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 黃紅武 | 2014.9 |
省級教學成果獎
項目名稱 | 獎項等級 | 項目所在單位 | 負責人 | 獲評時間 |
---|---|---|---|---|
“親產業”的車輛工程專業建設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特等獎 |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 黃紅武 | 2014.3 |
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特等獎 | 創新創業園 | 朱文章 | 2014.3 |
“做中學”機械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一等獎 | 機械系 | 黃紅武 | 2009.04 |
電氣工程專業親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一等獎 |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陳麗安 | 2014.3 |
創新應用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設與實踐 | 一等獎 | 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 陳昌萍 | 2014.3 |
“三平臺一體系”親產業專業實踐模式構建 | 一等獎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葛曉宏 | 2014.3 |
環境工程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的綜合改革與實踐 | 一等獎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李元高 | 2014.3 |
基于系統工程理念的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 二等獎 | 教務處 | 朱文章 | 2009.04 |
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 二等獎 |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 吳克壽 | 2014.3 |
與時偕行,構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體系 | 二等獎 |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洪認清 | 2014.3 |
基于比較翻譯教學法的職業化翻譯教學 | 二等獎 | 外國語學院 | 魏志成 | 2014.3 |
構建“項目”平臺,提高機械類學生的綜合工程素質 | 二等獎 |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 李文望 | 2014.3 |
應用型本科電類專業大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光電與通信工程學院 | 陶希平 | 2014.3 |
應用型文科文化傳播類專業“情境體驗、以賽促練”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 | 二等獎 | 數字創意學院 | 郭肖華 | 2014.3 |
體育表演項目促進大學生藝術素質發展及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公共體育部 | 方奇 | 2014.3 |
軟硬并舉、立體成行、全面提高工程光學課程教學質量 | 二等獎 | 光電與通信工程學院 | 徐代升 | 2014.3 |
“C+E=C”創新服裝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設計藝術與服裝工程學院 | 陳宇 | 2014.3 |
據2017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福建省重點實驗室5個、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5個、福建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福建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福建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福建省閩臺科技合作基地1個、福建省創新方法研究推廣應用基地1個、福建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項目2個、廈門市重點實驗室5個、廈門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廈門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廈門市公共技術服務平臺6個、廈門市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基地1個、校內科研單位4個、校內研究機構44個。
平臺類別 | 平臺名稱 | |
---|---|---|
福建省重點實驗室 | 福建省客車先進設計與制造重點實驗室 | |
福建省高壓電力試驗重點實驗室 | ||
福建省高電壓技術重點實驗室 | ||
福建省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 ||
福建省功能材料及應用重點實驗室 | ||
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 物聯網應用技術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 |
綠色建筑材料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 ||
福建省高校光電技術重點實驗室 | ||
精密驅動與傳動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 ||
數據挖掘與智能推薦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 ||
福建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福建省醫療數據挖掘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福建省建筑智能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福建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福建省高校現代汽車設計與制造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
福建省高校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 | ||
福建省空間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廈門分中心 | ||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 閩南文化海外傳播研究中心 |
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 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 |
福建省協同創新中心 | 福建省客車及特種車輛協同創新中心 | |
福建省閩臺科技合作基地 | 建筑產業現代化閩臺科技合作基地 | |
福建省創新方法研究推廣應用基地 | 廈門理工學院福建省創新方法研究推廣應用基地 | |
福建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 客車研發CAE與安全試驗測試技術 | 智能檢測與控制技術 |
廈門市重點實驗室 | 廈門市水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 | |
廈門市粉末冶金技術與新材料重點實驗室 | ||
廈門市軟件體系結構重點實驗室 | ||
廈門市膜技術研發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 ||
廈門市聚合物加工原理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 ||
廈門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廈門市車輛現代設計與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光電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廈門市生態建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廈門市高效精密智能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現代物流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廈門市智慧交通誘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廈門市LED照明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廈門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 廈門理工學院城市旅游發展研究中心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廈門發展研究中心 |
廈門市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 廈門理工學院工程學科集約研發平臺 | 廈門市客車新車型研發CAE與安全試驗平臺 |
廈門市電力電器產業公共研發檢測平臺 | 廈門市電力電器產業公共研發檢測平臺高壓電力試驗中心 | |
廈門服務貿易與外包研究中心 | 廈門市軟件評測公共服務平臺 | |
廈門市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 廈門市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 |
校內科研單位 | 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水資源與環境研究所 | 文化產業研究院 | |
校內研究機構 | 數學研究所 | 建筑檢測與節能技術研究所 |
機械與汽車工程應用技術研究所 | 材料制備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
數據挖掘與知識工程研究所 | 嵌入式系統研究所 | |
建筑經濟與項目管理研究所 | 中加聯合膜技術教學與研究中心 | |
環境工程研究所 | 工程結構安全與仿真技術研究所 | |
電子技術應用研究所 | 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 | |
汽車安全與保險技術研究中心 | 英漢語比較翻譯研究中心 | |
精密驅動與傳動研究所 | 投資與發展研究所 | |
工業設計研究所 | 社會體育研究所 | |
大學英語研究中心 | 知識管理研究所 | |
日本語言文化研究中心 | 廈門地方史研究所 | |
文化產業研究所 | 閩商與家族企業研究所 | |
信用研究所 | 中國傳統繪畫研究所 | |
720品牌研究所 | 國學研究所 | |
創新方法研究所 | 土木與建筑工程研究所 | |
閩臺臨港產業研究所 | 建筑設計與理論研究所 | |
太極文化研究所 | 閩臺金融發展研究中心 | |
閩臺旅游發展研究所 | 廈門理工學院軟件評測研究所 | |
通信系統集成研究所 | 機械傳動創新設計及精密制造技術研究所 | |
服裝研究所 | 地方發展研究中心 | |
材料成型及模具集成技術研究所 | 媒體關系研究中心 | |
電氣與自動化技術應用研究所 | 中外文學與文化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