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集美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截至2017年2月,該校共有專任教師1500余人,高級職稱教師800余人。教師中有雙聘院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人,省引才“百人計劃”人選1人,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省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講座教授6人,省杰出科技人才2人,省優秀人才1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1人,省企事業人才高地領軍人才1人,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4人,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5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帶頭人2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28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人選32人 [17] 。
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2人):麥康森、徐洵。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王藝磊。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8人):蘇文金、曹敏杰、鄒衛東、晏衛根、蔡慧農、陳昌生、王藝磊、王志勇。
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
輪機工程、財政學、航海技術、水產養殖學。
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
航海技術。
國家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專業(6個)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
航海技術、輪機工程。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
水產養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動物科學。
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
輪機工程學科教學團隊。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
海上專業實驗中心、水產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
海上專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特色專業(11個)
水產養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輪機工程、財政學、法學、航海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會計學、民族傳統體育、熱能與動力工程等。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1個)
水產養殖學、航海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輪機工程、小學教育、通信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省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專業(3個)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
能源與動力工程、通信工程
卓越小學教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
小學教育。
省級教學團隊(7個)
微生物學教學團隊、機械工程學科教學團隊、輪機工程學科教學團隊、水產養殖學教學團隊、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公共數學教學團隊、航海技術教學團隊。
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5個)
電工電子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生命科學基礎實驗中心、航海綜合訓練中心、輪機工程實驗中心、水產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藝術綜合訓練中心、機械基礎實驗中心、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實驗教學中心、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實驗教學中心、水產養殖學專業實驗教學中心、財經專業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電子信息與通信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
財經學科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精品課程(37門)
高等數學、航海學、大學物理、宏觀經濟學、編譯原理、微生物學(含實驗)、田徑、企業理財學、機械原理、中國古代文學、有機化學(含實驗)、機械設計基礎、WEB編程技術、會計學、船舶輔機、財政學、運動生理學、航海雷達與ARPA、船舶電氣設備及系統、武術專項理論與實踐、生化工程、食品分析、外國文學、社區工作、航海自動化基礎、船舶柴油機、軟件工程、生物統計與計算機輔助分析、排球、教育學、電腦音樂、遠洋業務與海商法、動物生理學、傳熱學、船舶貨運、水產動物病理學、食品原料學。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8個)
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基于強化實踐技能的輪機工程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航海技術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應用型創新人才工程訓練實踐教學創新實驗區、三化結合理念下嵌入式與智能信息處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截至2013年9月,該校建有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1個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
該校設有航海技術研究所、現代物流研究中心、海商海事研究所、船舶助航技術研究所、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船舶工程技術研究所、自動化技術研究所、食品與生物工程研究所、環境工程研究所、經濟研究所、海西經濟運行效率與風險測評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應用心理研究所、通信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所、復雜系統研究中心、影像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所、中外文化比較研究所、法學研究所、房地產發展研究所、社區建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所、民間文學與藝術遺產研究所、語用學研究所、企業文化研究所、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
學校牽頭組建了“福建游艇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參與創建“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協同創新中心”,與企事業單位共建各類研發平臺近50個。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助導航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水產品深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鰻鱺現代漁業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東海海水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水產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船舶助導航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清潔燃燒與能源高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海洋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福建省重點實驗室:福建省船舶與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福建省能源清潔利用與開發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食品微生物與酶工程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水產養殖與水產品安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海上通信與智能電子系統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食品微生物與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船機檢測與再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海洋平臺保障系統關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人文社科基地:集美大學地方財政績效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閩臺體育研究中心、海西經濟運行效率與風險測評研究中心、海西社會建設與社會服務研究中心、海洋文化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閩臺審計研究中心。
廈門市工程研究中心:廈門市射頻識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市食品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市射頻識別(RFI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市機器人應用與仿真架構工程技術中心、廈門現代設計與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市無人機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廈門市重點實驗室:廈門市飼料檢測與安全評價重點實驗室、廈門市涉密信息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