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醫學院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蚌埠醫學院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截至2018年9月,學校現有教職醫護員工近 6000 人(含直屬附屬醫院),其中副高以上專業技術人員727人,教授99人、副教授 256人 ,碩士生導師40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 194人。有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省級教學名師等43人,省級教學團隊9個,有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省衛生系統青年領軍人才、江淮名醫等58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57 人,聘請包括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知名學者41名擔任特聘教授。
截至2018年9月,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生物學、醫學技術、藥學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護理、藥學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6個二級學科授權點,臨床醫學學科進入美國基本科學指標(ESI)全球排名前 1%。
省級重點學科:病原生物學、外科學(骨外)、骨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肺科
省級特色專科:風濕性免疫疾病科等
校級重點學科:微生物學、病理學、藥理學、外科學(骨外)、內科學(呼吸)、生理學、醫學寄生蟲學、人體解剖學、免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劑學、基礎護理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放射診斷學、醫學倫理學、肝膽外科學、胸心外科學、胃腸外科學、心血管病學、內分泌學、康復醫學、整形外科學、外科學(泌尿外科)
校級重點扶持學科:血液內科學、腎內科學、傳染病學、普通外科學、外科學(骨外)、康復醫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醫學檢驗
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醫學檢驗技術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臨床醫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省級特色專業:臨床醫學、藥學、醫學影像學、生物科學、預防醫學
省級省級精品及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護理學基礎、生理學、醫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藥理學、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內科護理學、病理學、外科學、醫學免疫學、人體寄生蟲學、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內科護理學等
省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學影像專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省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藥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學、護理學
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臨床檢驗診斷學實驗中心、機能實驗中心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護理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臨床醫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
省級教學團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團隊、藥學專業教學團隊、護理學專業教學團隊、生理學教學團隊
科研平臺
截至2018年9月,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院士工作站,1 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 個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 個安徽省生化藥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安徽省高校智庫項目1個,安徽省高校科研創新平臺團隊1個。
機構名稱 | 成立時間 | 所在系部 | 隸屬關系 | 批準文號 |
---|---|---|---|---|
免疫研究所 | 1993.12.13 | 檢驗系 | 醫學檢驗系 | 院字(1993)93號 |
應用藥物研究所 | 1993.12.13 | 藥學系 | 基礎醫學部 | 院字(1993)94號 |
微生物研究所 | 1994.9.20 | 基礎部 | 基礎醫學部 | 院字(1994)63號 |
臨床應用解剖研究所 | 1995.4.1. | 基礎部 | 基礎醫學部 | 院字(1995)21號 |
分子生物學研究所 | 1985.7.26 | 檢驗系 | 基礎醫學部 | 院字(1995)21號 |
皮膚病學研究室 | 1985.7.26 | 一附院 | 一附院 | 蚌醫院[85]63號 |
腫瘤學研究室 | 1985.7.26 | 一附院 | 一附院 | 蚌醫院[85]63號 |
內分泌學研究室 | 1985.7.26 | 一附院 | 一附院 | 蚌醫院[85]63號 |
顯微外科學研究室 | 1985.7.26 | 一附院 | 一附院 | 蚌醫院[85]63號 |
營養與毒理研究室 | 1986.3.4 | 預防醫學系 | 預防醫學系 | 蚌醫院[86]14號 |
呼吸病研究室 | 1986.3.4 | 一附院 | 一附院 | 蚌醫院[86]15號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 | 1988.11.30 | 社會科學部 | 社會科學部 | 蚌醫院[88]68號 |
感染與免疫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2004.8.3 | 學院 | 省教育廳 | 教秘[2004]275號 |
組織移植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2007.8.8 | 學院 | 省教育廳 | 教秘[2007]367號 |
安徽省呼吸系病臨床基礎省級實驗室 | 2008.11.18 | 學院 | 省科技廳 | 科條[2008]150號 |
安徽省生化藥物工程技術中心 | 2009.8.21 | 學院 | 省科技廳 | 科條[2009]118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