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醫藥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安徽中醫藥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有教職工2500多人(含兩所附院),其中副高以上職稱人員500余人。國醫大師1人,皖江學者·講席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22人,碩士生導師33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5人、省政府特殊津貼5人;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18人;國家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項目指導老師26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有來自中國國內外的56名知名專家學者擔任該校客座教授。
國醫大師:徐經世
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獲評年份 | 級別 |
---|---|---|---|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團隊 | 王鍵 | 2009年 | 國家級 |
中藥學專業教學團隊 | 彭代銀 | 2010年 | 國家級 |
中醫臨床技能教學團隊 | 王金萍、李保啟 | 2010年 | 省級 |
中醫臨床基礎教學團隊 | 儲全根 | 2010年 | 省級 |
安徽中醫藥大學省部級以上重點學科一覽表
序號 | 學科名稱 | 學科級別 | 批準時間 |
---|---|---|---|
1 | 中醫肺病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02年9月2009年12月 |
2 | 中醫基礎理論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09年12月 |
3 | 中醫痹病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09年12月 |
4 | 中醫內分泌病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09年12月 |
5 | 針灸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09年12月 |
6 | 藥用植物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09年12月 |
7 | 中醫史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12年8月 |
8 | 中醫瘡瘍病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12年8月 |
9 | 中醫養生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12年8月 |
10 | 中醫老年病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12年8月 |
11 | 中藥化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12年8月 |
12 | 臨床中藥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12年8月 |
13 | 中西醫結合臨床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12年8月 |
14 | 中醫藥信息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12年8月 |
15 | 中醫傳染病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12年8月 |
16 | 中醫“治未病”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12年8月 |
17 | 中醫文化學 |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 | 2012年8月 |
18 | 中醫學 | 安徽省重點學科(A類)安徽省學科建設重大項目 | 2008年9月2013年11月 |
19 | 中藥學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安徽省學科建設重大項目 | 2008年9月2014年8月 |
20 | 中醫內科學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 | 1996年9月2002年1月2008年9月 |
21 | 針灸推拿學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 | 2002年1月2008年9月 |
22 | 中醫基礎理論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 | 2008年9月 |
23 | 中醫婦科學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 | 2008年9月 |
24 | 中西醫結合臨床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 | 2008年9月 |
25 | 中西醫結合基礎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 | 2008年9月 |
26 | 中醫診斷學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 | 2012年7月 |
27 | 中藥藥理學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 | 2012年7月 |
28 | 藥劑學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 | 2012年7月 |
29 | 方劑學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 | 2012年7月 |
30 | 中醫外科學 | 安徽省重點學科(B類) | 2012年7月 |
省級精品課程
課程名稱 | 所屬院系 | 負責人 | 獲評年份 |
---|---|---|---|
中藥藥劑學 | 藥學院 | 桂雙英 | 2013 |
醫學統計學 | 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 | 朱繼民 | 2013 |
宏微觀經濟學 | 醫藥經濟管理學院 | 陶群山 | 2013 |
藥物分析 | 藥學院 | 吳虹 | 2013 |
護理學基礎 | 護理學院 | 肖洪玲 | 2013 |
中醫婦科學 | 一附院 | 李偉莉 | 2012 |
藥理學 | 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 | 龍子江 | 2012 |
預防醫學基礎 | 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 | 朱繼民 | 2015 |
方劑學 | 中醫臨床學院 | 章健 | 2013 |
微生物學 | 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 | 汪長中 | 2012 |
人體解剖學 | 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 | 申國明 | 2012 |
溫病學 | 中醫臨床學院 | 劉蘭林 | 2012 |
人體寄生蟲學 | 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 | 湯冬生 | 2015 |
內經 | 中醫臨床學院 | 沈津湛 | 2015 |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有4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24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了安徽省計算機中醫應用研究所、臨床醫學研究所、現代中藥研究中心、科研實驗中心、藥物研究所、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新安醫學研究中心、中醫藥研究所、神經病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此外該校還建立了安徽省中藥材科技產業戰略聯盟。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針灸基礎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現代中藥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省中藥研究與開發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代中藥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安徽道地中藥品質提升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實驗室(基地):現代中醫內科應用基礎與開發研究實驗室、數字化影像技術實驗室、中藥藥劑實驗室、神經生物學(針灸)實驗室、免疫實驗室、細胞分子生物學(腦病)實驗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虛證重點研究室、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