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上海科技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據2019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按照1:10–1:12的師生比建設一支1000人規模的教授隊伍,規劃選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來源于國際著名大學的知名學者和優秀青年學者,實行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特聘教授主要來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優秀科學家以及國內外著名教授。
截至2019年3月底,學校已選聘489位教授(特聘教授286位,常任教授到位192位,另有11位常任教授接受offer),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3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9位、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5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3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位。
諾貝爾獎獲得者特聘教授:羅杰·科恩伯格、詹姆斯·羅斯曼、庫爾特·維特里希、Michael Levitt
據2016年3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上海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所屬各研究院所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學校與各研究院所的教育資源、科研設施、技術平臺等相互開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據2019年6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作為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依托單位,學校正與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研院所等單位合作,負責或參與建設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和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上海光源二期線站工程(納米自旋與磁學線站、高性能膜蛋白晶體學線站),牽頭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的規劃和建設,承擔“多空間多時間尺度生物成像平臺”“機器學習與虛擬現實平臺”等科創中心建設重點建設工作,實施一系列重大科學研究項目。截至2018年2月,學校已建立157個研究組。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英文縮寫為SHINE)
學校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合作的設施資源有: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上海生命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上海材料與制造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學校與其他機構合作的設施資源有: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上海超級計算中心
學校公共儀器
據2019年6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下設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創業與管理學院和創意與藝術學院5個學院,免疫化學研究所、iHuman研究所和數學科學研究所3個研究所,以及SHINE項目。
各學院和研究所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為:
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
1、新材料的發現、設計與合成
2、材料物理與凝聚態物理
3、光譜儀器科學
4、材料系統工程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1、蛋白質科學與生物技術
2、系統生物學與轉化醫學
3、干細胞生物學與再生醫學
4、定量生物學與分子影像學
5、化學生物學與創新藥物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1、電子科學與技術
傳感器技術、低能耗與智能系統研究、光電技術、集成電路與設計、電子器件與材料
2、計算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視覺、智能算法、信息安全、機器學習
3、信息與通信工程
無線通信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信息理論與編碼、跨學科研究
創業與管理學院
1、行為科學
包括心理學、實驗經濟學、消費者行為與市場營銷、管理學等具體研究方向
2、商業大數據
包括應用微觀經濟學、房地產,保險和金融學等具體研究方向
3、創新創業
包括研究創新創業生態方面的各類課題
4、中國宏觀經濟
包括中國經濟增長潛力、財政穩健度等方面的課題研究
創意與藝術學院
免疫化學研究所
擁有抗體設計學、抗體化學、表觀篩選學、結構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干細胞生物學、抗體工程學、抗體結構學和生物工程學等九個核心實驗室,以免疫化學基礎理論為核心,專注于抗體技術和藥物研發。
iHuman研究所
由化學生物學、計算生物學、超高分辨率成像、結構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核磁共振影像、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藥物化學和醫藥轉化研究等在內的跨學科研究團隊組成,聚焦于跨空間和時間尺度的數據整合及通過構建原子分辨率的虛擬人體深入理解人類疾病,研發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藥物。
數學科學研究所
1、代數、代數幾何、組合數學和數論
2、分析
3、微分幾何、拓撲學和幾何分析
4、動力系統和偏微分方程
5、金融數學
6、數學建模
7、數學物理
8、概率論、統計學、運籌學、計算數學和數據科學
9、理論計算機科學
高通量高內涵細胞分析儀 | 雙光子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 質譜儀 |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 分選型流式細胞儀 | 熒光光譜儀 |
長時間動態活細胞成像及數據分析系統 | 高分辨率質譜儀 | 核磁共振波譜儀-500MHz |
流式細胞儀(分選) |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 分選型流式細胞儀 |
原子力顯微鏡 | 多標記微孔板檢測系統 |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儀 |
膜片鉗記錄分析系統 | 全自動結晶及晶體觀察分析系統 | 微生物克隆挑取系統 |
多功能激光掃描儀 | 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儀 | 全自動低溫樣品存儲儀 |
實驗動物監測系統 | 超高分辨率液質聯用儀 | 蛋白晶體觀察成像分析系統 |
多標記微孔板檢測系統 | 激光共聚焦顯微成像系統 | 流式細胞儀(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