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隊伍結構
截止2019年6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70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0人、教育部人才支持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杰青7人、國家海外引才計劃特聘專家13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4人、優青等“四青”人才18人,各類國家級人才共50多人,省部級人才工程、教學名師共480多人次,擁有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長江創新團隊、江蘇雙創團隊等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團隊26個,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達88.3%、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經歷達50.5%。
中科院院士:石廣玉(專職)、王會軍(專職)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會士,中科院"百人計劃":金雙根
雙聘院士:陳大可
2016年師資隊伍結構情況表
專任教師學歷結構 | 本科及以下 | 碩士 | 博士 | ||||||||||
人數 | 比例 | 人數 | 比例 | 人數 | 比例 | ||||||||
65 | 4.37% | 365 | 24.5% | 1058 | 71.1% | ||||||||
專任教師職稱結構 | 中級及以下職稱 | 副高職稱 | 正高職稱 | ||||||||||
人數 | 比例 | 人數 | 比例 | 人數 | 比例 | ||||||||
716 | 48.12% | 478 | 32.12% | 294 | 19.76% |
教師培訓
2016年,學校全年對121名新進教師進行了培訓,其中79人獲得主講教師資格。學校規定教授、副教授應承擔本科教學工作,原則上每學年至少為本科生講授一門課,尤其鼓勵知名教授擔任本科新生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工作。2016-2017 學年主講本科課程的教授占教授總數的比例(不含講座)達 70.18%,教授講授本科課程占總課程數的19.78%。此外,學校先后聘請了 180 余名兼職教師參與本科生課程教學和實習指導,其中近 100 名直接參與了本科生課程教學,擔任了學校部分特色專業課、基礎理論課等總計近 40 門課程的授課教學。大力支持教師出國交流和進修學習,提升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水平,截至2016年,學校教師隊伍中具有3個月以上境外培訓進修經歷的教師763人,占專任教師的59.29%。
國家級教學團隊:大氣科學專業課主干程群教學團隊(帶頭人:管兆勇)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大氣科學與環境氣象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大氣科學與氣象信息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南京菲尼克斯電氣有限公司
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理科實踐教育基地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財務與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精品課程:天氣學、數值天氣預報
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氣象與生活、大氣污染——人類面臨的挑戰、氣象史話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數值天氣預報、天氣學原理(原天氣學)
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共建體制下“大氣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截至2015年5月,學校設有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教育部創新開放平臺示范基地1個,中國氣象局重點實驗室2個,江蘇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6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1個,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 [26-27]
2011協同創新中心: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氣象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氣候與環境變化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
教育部創新開放平臺示范基地:“氣象云平臺及應用”互聯網應用創新開放平臺示范基地
中國氣象局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氣溶膠與
云降水重點開放實驗室
江蘇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氣候與氣象災害協同創新中心、大氣環境與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農業氣象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大氣環境監測與污染控制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氣象探測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大數據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海洋動力遙感與聲學實驗室、江蘇省大氣污染控制聯合實驗室
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氣象傳感網技術工程中心、江蘇省環境凈化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氣象能源利用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網絡監控工程中心、江蘇省海洋環境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江蘇人才強省建設研究基地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院
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共享平臺建設點:地球科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共享平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