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中國礦業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截至2019年5月,中國礦業大學有各類教職工3100多人。在1930余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412人,副教授747人;博士生導師384名,碩士生導師993名,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70%以上。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江蘇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6個。擁有16名兩院院士(含外聘),1名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9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16人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4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5人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3人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16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5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2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74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3人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5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4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9人獲孫越崎能源大獎,13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3人獲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7人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 [11]
國家級教學團隊
采礦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屠世浩)、地質工程專業主干課程群(曾勇)、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主干課(劉炯天)、電氣信息類基礎教學團隊(王香婷)
充填采煤的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 、炭資源高效潔凈加工理論與應用研究、礦山巖體力學基礎理論研究與工程應用 [36]
教育部創新團隊
煤礦瓦斯與煤自燃防治(IRT13098)(2013年)、礦山大型機電裝備可靠性(IRT1292)(2012年)、深部煤與瓦斯共采理論與實踐(IRT1084)(2011年)、與煤炭開采有關的資源與環境保護(IRT0865)(2008年) [36]
兩院院士
姓名 | 入選時間 | 所屬學部 | 備注 |
陳清如 | 1995年 |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 全職 |
錢鳴高 | 1995年 |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 全職 |
韓德馨 | 1995年 |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 全職 |
周世寧 | 1999年 |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 全職 |
謝和平 | 2001年 |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 全職 |
彭蘇萍 | 2007年 |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 全職 |
劉炯天 | 2009年 |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 全職 |
袁亮 | 2009年 |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 特聘 |
王安 | 2009年 | 工程管理學部 | 特聘 |
譚建榮 | 2007年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 特聘 |
陳清泉 | 1997年 |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 特聘 |
顧金才 | 2001年 |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 特聘 |
盧耀如 | 1997年 | 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 | 全職 |
李德仁 | 1994年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特聘 |
姚建銓 | 1997年 | 信息技術科學部 | 特聘 |
何滿潮 | 2013年 | 技術科學部 | 全職 |
國家精品課程(8門)
礦物加工工程 | 采礦學 | 通信電子電路 | 工程制圖 |
土質學與土力學 | 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 | 選礦廠設計 | 檢測與轉換技術 |
截至2016年9月,中國礦業大學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1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聯網(感知礦山)研究中心,建成了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
協同創新中心
序號 | 類別 | 名稱 |
1 | 國家級(2011計劃) | 煤炭安全綠色開采協同創新中心 |
2 | 省級 | 礦山智能采掘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
科研機構
序號 | 類別 | 名稱 | 立項時間 | 主管部門 |
1 | 國家級 | 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 | 2005年12月 | 科技部 |
2 | 國家級 | 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2007年4月 | 科技部 |
3 | 國家級 | 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 2006年1月 | 科技部 |
4 | 國家級 | 國家煤加工與潔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2011年7月 | 科技部 |
5 | 國家級 | 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2005年1月 | 發改委 |
6 | 國家級 | 礦山物聯網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2011年11月 | 發改委 |
1 | 部級 | 煤炭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2000年8月 | 教育部 |
2 | 部級 | 礦山開采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2003年6月 | 教育部 |
3 | 部級 | 煤炭加工與高效潔凈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2005年12月 | 教育部 |
4 | 部級 | 煤層氣資源與成藏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2009年4月 | 教育部 |
5 | 部級 | 煤礦瓦斯與火災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2010年4月 | 教育部 |
6 | 部級 | 深部煤炭資源開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2011年6月 | 教育部 |
7 | 部級 |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6年6月 | 教育部 |
8 | 部級 | 礦山數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7年9月 | 教育部 |
9 | 部級 | 國土環境與災害監測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 | 2009年3月 | 測繪局 |
10 | 部級 | 國家能源煤礦采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 | 2010年7月 | 能源局 |
11 | 部級 | 國家環境保護清潔煤炭與礦區生態恢復工程技術中心 | 2006年3月 | 環保部 |
12 | 部級 | 礦山瓦斯粉塵災害技術基礎研究國家級專業中心實驗室 | 2005年12月 | 發改委 |
13 | 部級 | 礦山水害防治技術基礎研究國家級專業中心實驗室 | 2005年12月 | 發改委 |
14 | 部級 | 工業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2003年6月 | 安監局 |
15 | 部級 | 頁巖氣重點實驗室 | 2013年8月 | 煤炭地質總局 |
16 | 省級 | 江蘇省資源環境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 | 2007年9月 | 江蘇省科技廳 |
17 | 省級 | 江蘇省煤基CO2捕集與地質儲存重點實驗室 | 2010年9月 | 江蘇省科技廳 |
18 | 省級 | 江蘇省土木工程環境災變與結構可靠性重點實驗室 | 2010年11月 | 江蘇省科技廳 |
19 | 省級 | 江蘇省電力傳動與自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2005年7月 | 江蘇省科技廳 |
20 | 省級 | 江蘇省物聯網感知礦山工程實驗室 | 2010年6月 | 江蘇省科技廳 |
21 | 省級 | 江蘇省煤加工與潔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2011年12月 | 江蘇省科技廳 |
22 | 省級 | 江蘇省大型鋼結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2011年12月 | 江蘇省科技廳 |
23 | 省級 | 江蘇省綜采綜掘智能化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2012年12月 | 江蘇省科技廳 |
24 | 省級 | 江蘇省煤礦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實驗室 | 2013年12月 | 江蘇省科技廳 |
1 | 校級 | 中國礦業大學低碳能源研究院 | 2010年6月 | 中國礦業大學 |
2 | 校級 | 中國礦業大學蘇軾研究院 | 2011年5月 | 中國礦業大學 |
3 | 校級 | 中國礦業大學淮海文化傳媒研究院 | 2012年4月 | 中國礦業大學 |
4 | 校級 | 中國礦業大學物聯網(感知礦山)研究中心 | 2010年3月 | 中國礦業大學 |
5 | 校級 | 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2008年9月 | 中國礦業大學 |
6 | 校級 | 中澳礦業研究中心 | 2008年12月 | 中國礦業大學 |
7 | 校級 | 中國礦業大學國際煤炭能源政策研究中心 | 2011年4月 | 中國礦業大學 |
8 | 校級 | 中國煤礦史研究所 | 2010年8月 | 中國礦業大學 |
9 | 校級 |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體育文化研究基地 | 2009年11月 | 中國礦業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