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隊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報志愿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師資力量怎么樣、師資隊伍水平如何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公開信息可知:
截至2018年4月,學校擁有在職教職工3928人,其中專任教師2172人,教授、副教授1726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比例為78.0%。凝聚了以3位兩院院士、27位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31位“973”計劃首席科學家、65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教授、50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位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2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包含專職、雙聘):高鎮同、李未、江雷、懷進鵬、李天、房建成
中國工程院院士(包含專職、雙聘):劉大響、李椿萱、鐘群鵬、陳懋章、王浚、馮培德、姚駿恩、李伯虎、杜善義、張彥仲、戚發軔、徐惠彬、趙沁平、張廣軍、張軍、王華明
國家突出貢獻專家:陳宗基、周盛、張其善、武哲、李未、李椿萱、高歌、傅惠民
國家級教學名師:李尚志、王琪、張曉林
國家級精品課程(名單不全):理論力學、電子電路(1)、航空航天概論、大學體育、材料力學、材料測試與分析、工程圖學、航空航天概論、線性代數(非數學專業)、自動控制原理、工程圖學、高等數學、計算機導論與計算機倫理學、現代空中交通管理、飛機總體設計、火箭發動機專業綜合實驗
獲批時間 | 團隊名稱 | 負責人 |
---|---|---|
2007年 | 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李尚志 |
2008年 | 基礎力學課程教學團隊 | 王琪 |
電子信息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張曉林 | |
2009年 | 計算機系統系列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馬殿富 |
2010年 | 飛行器動力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 陶智 |
國家實驗室: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虛擬現實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軟件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國家科技重點實驗室、“863”高技術CIMS設計自動化工程實驗室、慣性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可靠性與環境工程實驗室、飛行器控制一體化技術實驗室、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航空可靠性綜合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網絡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計算機新技術實驗室、材料力學實驗室、流體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仿真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航空電子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與薄膜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北京市高技術實驗室、“復雜系統分析與管理決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城市運行應急保障模擬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
研究所
航空探測研究所 | ATE技術研究所 |
可靠性工程研究所 | 外國語言研究所 |
設備工程研究所 | 管理系統工程研究所 |
機器人研究所 | 設計制造自動化研究所 |
制造工程研究所 | 軟件工程研究所 |
計算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 飛行器人機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 |
固體力學研究所(復合材料力學) | 飛行設計研究所 |
飛行控制與仿真研究所 | 熱動力研究所 |
電子綜合系統研究所 | 材料與失效預防研究所 |
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 流體力學研究所 |
無人駕駛飛行器設計研究所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測控技術研究所 | 光電技術研究所 |
空間法研究所 | 電磁兼容技術研究所 |
研究中心
BUAA-CAST研發中心 | 微傳感器技術中心 |
直升機研究中心 | 微電子研究中心 |
GPS工程研究中心 | 隱身與反隱身研究中心 |
風切變技術研究中心 | 石化工程高新技術開發中心 |
飛行器計算機輔助設計中心 | 測探技術研究中心 |
空中交通管制研究中心 | 螺旋槳研究與發展中心 |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 | 軟件科學研究中心 |
無人駕駛飛行器研究中心 | 機器人研究中心 |
復合材料研究中心 | 微小型航行器研究中心 |
計算機與信息研發中心 | 電磁兼容與電磁安全先進技術研究應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