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留學規劃要“奇葩”點?
美國教育界普遍認同的理念,不僅要承認差異,而且要尊重差異。不僅要尊重一般的差異,而且更要尊重特殊的差異。人類的“奇葩”恰恰構成了人的豐富多彩的創造力的基礎,而教育的任務恰恰應該是把人的各種各樣的“奇葩”潛能發掘出來。而不能像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模一樣,盡管是高品質。所以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家長既不要羨慕小概率的“成功案列”,也不要“諱疾忌醫”般的讓自己孩子“散養”。規劃中“高屋建瓴”需要在這里閃亮登場。
那么,究竟什么是規劃呢?
現實生活中,不會像美劇里有大把大把的女巫,超能力承擔者出現。所以對于普通人的我們來說,即使是使用最透明的水晶球也很難預測以后將要發生的事情,未卜先知。所以規劃中多少也有“賭氣”在里面。既然前途如此未卜,是否還有必要未雨綢繆,進行提前的規劃。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過很多提前規劃的制定是需要高于申請學校現階段的標準。就好像提前準備好美國的相關留學費用,每年都會以3%–5%在增長。(不過目前康州和麻省以及紐約部分地區的學校收費有些過分,動不動就要過7W,7W的計量單位是美元,可不是人民幣。)
規劃的時間是一個陪伴的過程。不是一個短時間。所以規劃的效果也不會是立竿見影。需要沉淀,需要培養。所以家長需要有耐心,學生需要有恒心,規劃團隊老師需要專心。一般留學通低齡規劃團隊中的學生,至少是規劃一年以上。提前規劃兩至三年,用于申請高端寄宿高中的學生占比會很大。不過今年我們規劃團隊剛剛簽約的學生中不乏是小學二年級,計劃三年后要申請美國的初中。對于規劃時間的介入,這個也和家庭成員的教育背景和家庭經濟背景有直接關系。但是總體來說,規劃對于學生來說一定都沒有“最早一說”,也要量力而行。
如何要選擇好一個規劃團隊?
團隊人員的教育背景和從業背景:
(1)切忌紙上談兵的“白丁”,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實驗室里的小白鼠。
(2)最好是既有強悍的文化背景,同時也需要兼顧強大的從業背景
深諳美國高端學校申請的流程,不論從業多久,對于規劃本身要充滿熱情。忌諱“規劃的同質化”。就像文章第一段提到的想流水線上的產品。盡管是高品質。但是缺少特色。實時保持一顆“責任比天大的”強大內心。需要掌握了解行業內的動向。或者更多的是規劃中的學生是規劃團老師生活中的一部分。規劃的學生每一個動向,每一個成長,規劃團隊老師就像家長一樣保持每一次悸動。謹記:規劃不是活動的簡單羅列,或者巧立名目的變向消費。而是在適當時間,適當地點,參與其中。
最關鍵的部分:團隊人員的穩定性和配合度
美國高端學校申請過程中,AO很看重“teamwork”這一個點。同理,任何工作團隊中,都需要。盡管是有很大年齡跨度的團隊成員。
磨合,熟悉團隊中每個人擅長的領域。知道彼此的底線和原則。團隊和諧,才可以出現事半功倍效果。因為規劃團隊投入的服務一般是一年以上,忌諱在規劃期間,團隊成員頻繁更換。(當然生病,懷孕,結婚,還是其它閃電脫團原因,都是有正當理由)這對于規劃團隊中的后加入的隊員造成很大壓力。所以忌諱閃進閃離,即使要“脫”,也需要幫助后繼者順利融入團隊。自然銜接。
低齡規劃相對于美本和美碩“老齡” 更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公司提供堅強的支持。規劃團隊需要提供科學有理有據的規劃方案。科學準確的信息來源渠道很重要,這方面不是個人勤能補拙可以解決的。需要公司提供相關的人力物力,需要公司在這個領域里有強大的口碑和關系網。低齡的FOLLOW-UP非常重要,有前瞻性的公司早就應該看到了這一點。所以規劃的服務的提供,除了前期的申請學校的規劃,同時也應該包含后期留美的規劃。這一部分,也可以二度產生利潤所以一時間業界中突然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了好多的低齡規劃公司和“磚”家。
最反感聽到“輸在起跑線”這一類的說法。起跑線起點和終點是誰制定,發令槍在誰的手中,是要跑步前行,還是可以“好風憑借力,送我入青云”?
規劃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