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分析題型解答技巧
目前公務員考試申論命題越加成熟、專業、科學,經常會遇到一些在基本題型上的新變化,如“歸納概括能力”也不再單純只考“歸納、概括”,而加入了“分析能力”的考查,本期2017年國考申論答題技巧就跟考生們一起來看看這類新題型。
一、如何判斷題型
我們對于考查“歸納概括能力”題型有一種比較簡單、直觀的判斷標準,即當題干中出現“歸納、概括”這類詞時,這類題型就可以簡單理解為考察“歸納概括能力”的題。但是,隨著當前命題形式的多變,經常會出現一些略微有變化的“新題型”,如題干中出現“分析…….的原因”、“分析……的問題”、“分析……的意義”等,如下題:
【2015山西省考第二題】“請分析‘給定資料7’中W新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運作的做法成功的原因。”
也許有的考生會有些迷惑,到底此題考查的是“歸納概括能力”還是“綜合分析能力”呢,我們到底應該按照什么作答思路來?其實,這種題型主要考察的是“概括+分析”兩種能力的結合。
二、兩種考查能力的不同
我們可能會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概括+分析能力”與“概括能力”有什么不同?第一,“歸納概括能力”是《申論》最基礎的作答能力,要求考生能夠從給定材料中“找”出要點即可;第二,“概括+分析能力”更突出對材料宏觀上的“理解”,不再是簡單地“找”出來。如2015山西省考申論這道題,共有七段材料,具體如下:
第1段:引出話題,無要點。
第2、3段:W市政府的做法一,在運作模式上,將圖書館的建設、管理、運行和服務外包給專業公司。
第4、5段:W市政府的做法二,在服務模式上,將群眾文化需求定位為文化館的工作目標。
第6段:W市政府的做法三,在管理方式上,成立專門的考核小組,且聘請了第三方機構進行調查和暗訪。
第7段:總結上文,無要點。
以上梳理不只是微觀地從每一段中“歸納、概括”出要點,而是通過對材料邏輯的“理解、分析”總結出要點,所以“概括+分析能力”是在“概括能力”之上,難度系數又加了一級。
當題干中出現“分析……原因/問題/意義”這些關鍵詞,作答就不能僅局限于微觀地從每一句話中找要點,而更應重視對材料的宏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