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句分析題的解題方法
今年,在公務員考試申論中,詞句分析題的題型逐漸成為必考題型,考生應引起重視,積極備考。本期2016年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答題技巧,集合申論真題,和大家一起學習詞句分析題的解題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有效掌握正確的詞句分析題解題方法,獲得申論高分。
【申論真題】
2011-國家(地市級).根據“給定資料4”中的有關內容,談談對文中“困境中的不絕希望”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準確、簡明。不超過150字。
材料4:越是上學難,有些農民卻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學受教育上。如F村各家相互攀比“不惜血本供孩子讀書”,以至出現了忍饑挨餓、傾家蕩產供孩子讀書的“英雄”。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有社會學家計算過,一個大學生4年學費大約相當于一個農村居民20年的純收入。不用說西部貧困地區,連基本脫貧的東部地區的農民孩子的“大學夢也越來越遠了”。實際上,新世紀以來,農村孩子在大學生源中的比例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幾乎下降了一半,這就意味著“通過高考,農村孩子向上流動的渠道”正在“縮窄”。貧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仍相當大,也就是說,農民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發展;而現在一旦出現了大學生就業危機,貧困農民家庭所受的損失將是巨大的。
在當下中國農村出現了必須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現象:H省的一個調查表明,個別地區的農村貧困生的失學率高達30.4%,輟學的學生基本上都是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們的父母有的過去還能讀到高中畢業,而他們之中有數量可觀的人初中還沒有讀完,由此導致的勞動者文化素質的下降,對未來中國發展的影響,確實令人擔憂。有社會學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明顯的因教致貧、因教返貧的現象”,“G省的抽樣調查顯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貧的農戶,占返貧總數的50%”。農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們的子女另尋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輟學”之風抬頭,用一著名作家的話來說,就是用輟學來“保護人心,保護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滿著蔑視、冷漠以及焦灼不寧的慘淡日子滑落”。但也如這一作家所說,這樣的選擇既顯得“荒唐”,又有些無奈。而且也還有許多農民幾乎是孤注一擲地仍然將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這樣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確實給人以悲壯感。一位下鄉支教的大學生說,這是“困境中的不絕希望”。如果不對農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農村教育及城市教育)進行新的反思與改造,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與農民子弟就業難的問題,恐怕很難實現他們可以看到并應享受的教育,即廣大農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解題方法】
一、審題
這是一道典型的詞句型分析題,解題方法是把詞句拆分為幾部分進行分別解釋含義,并從材料中找出命題人最想要表達的觀點,一般表現為解決問題的對策。所以此題中,先把句子分別拆分為“困境”、“希望”和“不絕”,弄清楚這三個詞的含義,然后再尋找材料中給出的解決問題對策,這道題就完成了。
二、答題思路
通過對材料的認真閱讀和分析,“困境”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農民子女受教育成本高、農民子女就業難、農村生源比例下降,輟學率高、許多家庭出現了因教返貧、因教致貧現象;“希望”的意思即教育;“不絕”的意思則是強調發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出路。可能性指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重視教育。材料隱含的出路在于對教育進行反思,解決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農民子弟就業難問題。
【參考答案】
(一)困境
農民子女受教育成本高、農民子女就業難、農村生源比例下降,輟學率高、許多家庭出現了因教返貧、因教致貧現象
(二)不絕希望
農民對中國教育和教育改革寄于希望或農民將教育放在第一位上;農民明知道子女受教育難,仍然不惜血本、傾其全力支持教育發展。
(三)因此,我們必須反思教育本身,并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和有效解決農民子女就業難等問題,促進教育公平。
更多申論資料,請點擊步知公考平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