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失聯中國學生唐曉琳確認離世 留學生的心理問題何解?
前段時間網絡上曝出的一則關于“中國留美學生唐曉琳在美失聯”的消息牽動了很多人的心弦,尤其當“章瑩穎失蹤案”還沒有完全揭開謎團,不免讓大家對唐的安全也有了更多的擔心。然而,就在10月10日,美國猶他大學校方了一不幸的消息:失聯的女大學生唐曉琳的遺體已經找到,美國當地《僑報》記者證實了這一不幸消息。雖然校方并沒有公布唐的死亡原因,但據唐的朋友在微博上透露:唐生前最后的蹤跡是在金門大橋南側的迎賓中心。而那里是她曾留言說要結束生命的地方~ ~
與“章瑩穎失蹤案”不同的是,唐曉琳的離世帶給大家更多的是對留學生出國在外心理安全的思考。其實,很多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會因為各種心理壓力而患上抑郁癥、孤獨癥……當這些心理問題愈發嚴重時甚至會讓他們選擇輕生。眾所周知,赴美留學的學生都是經過學校對他們成績、能力、性格等方面層層考核的,所以絕大多數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是品學兼優、自信開朗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優生出現了心理問題,甚至走上極端道路呢?
首先,中美文化沖突和陌生的學習、生活環境
相信每個人都有這種感覺,到一個全然陌生的新環境你會感到茫然、無所適從,尤其是留學生們去到的那個國家,在文化上、學習方式上、生活環境上都與自己生活過十幾年的國家完全不同。所以難免會倍感壓力,手足無措。學生們也因缺乏中美跨文化指導而產生心理問題,這應當是大多數留學生面臨的首要難題。
其次,背井離鄉的孤獨感
留學生遠離自己的家和同學朋友,空間的距離加上時差原因,與親朋好友的情感聯系會減少或中斷,孤獨時也只能一個人獨自哀嘆,沒有可以傾吐內心的對象。而想融入美國人的圈子的時候,他們聊的內容你根本聽不懂,你想聊的內容他們也不明白,尷尬呀……這時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感倍加。
另外,還有學習上的不適應
留學生面臨著語言障礙,有時課上聽不懂、課間說不出、課后寫不好。語言不通是對外語能力較差的留學生入學后的當頭一棒,而外國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又與國內有巨大差異,這更會讓中國學生的學業壓力增加,從而產生焦慮、抑郁和厭學現象。
最后,青少年心智的不成熟
由于很多留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在一個本該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年紀,卻獨自前往陌生的國度生活,壓力的增加、環境的變化都可能顛覆孩子尚未成熟的世界觀、價值觀。父母又遠在國內,無法在情感上給予孩子更多關懷,只有一味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作為補償,這就導致部分小留學生注重物質享受,而忽略了留學的真正意義。
上述四類原因都能影響留學生出國之后的心理安全,那么面對這些心理問題的“誘因”,應該怎么去面對和解決呢?
1. 性格分析:如果你的性格本就不適合留學沒必要強求自己一定要出國
一般來說,性格比較開朗、外向的學生是比較適合出國留學的。特別是對低齡的孩子來說,出國后的孤獨寂寞及生活環境的改變所帶來的挑戰是很大的,他需要通過和老師同學的溝通來解決這些問題。而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把很多不開心的事壓在心里,不容易釋放出來,因此對整個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態都有影響,最后直接影響到學習,甚至是健康。
2. 能力分析:要有基本的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沒有父母在身邊指導,一個人能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僅關乎學業,更是整個人生成敗的重要一環。尤其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往往對善惡、是非、曲直的辨別能力差,所以家長一定要確認他們有了對事物的分辨能力之后再讓他們出國留學,或者家長隨著與孩子保持聯系,及時發現并糾正他們的思想偏差。
3. 法律認識:提前了解美國當地法律知識
每個國家都不是法外之地,自由的背后是嚴格的法律。有必要提前了解當地相關法規,勿越雷區,尤其是大學階段的學生,一般都處在青春期,比較叛逆,尤其是到國外留學脫離了父母的管束更加放飛自我,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觸碰到雷區,所以在留學之前一定要了解美國當地的法律知識,一旦遇到不清楚的狀況或者觸及法律的麻煩,一定要及時與學校國際留學生辦公室工作人員溝通,這樣就可以大大避免很多問題的產生,一旦校方認為事態過于嚴重,他們往往會建議學生聘請律師或者幫助學生聯系律師。所以,留學生們一定要多與學校溝通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4. 情緒管理:及時做好自我情緒的調適
出國留學的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憤怒、郁悶、孤獨…的時刻,當久而久之這些情緒積壓在一起而得不到發泄的時候就會成為情緒病或心理病,從而影響學生的心理安全。所以學生要想做好情緒管理,首先就要對自己的情緒變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且還要找到合適的發泄方式,如找人傾訴。此外,對于家長而言,也要及時與孩子保持聯系,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并及時糾正引導。